“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惺惺相惜,情意绵长

前几日,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送柴侍御》从书本走出,随着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的物资,跨过山海和岁月,来到了我们面前。这首七言绝句全诗是这样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一首写给好友的送别诗。当时,王昌龄被佞臣诬陷,顶着“不护细行”的罪名遭贬,身在龙标。他的柴姓好友要从龙标到武冈去,两地有沅水相连,不算遥远。


不遥远的离别就不伤感吗?不见得。


诗人这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暮年被贬到贫苦之地,还与友人分别,一定是难过的。但是他自我纾解,同时也宽慰友人:我们虽身在两地,但心与心之间就像水路一样相连。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之下,风雨同舟的两人仿佛不曾分别。


今天我们读来,感动之余,更增一股振奋之情。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在古代,“离别”是一件大事。之所以有“悲莫悲兮生别离”这样的忧伤之辞,是因为那个年代车马都慢,人们的寿命也普遍不及现在长久。一次聚首后,也许就真的后会无期了。


王昌龄自然深知这样的苦痛。据《新唐书》所述,开元二十八年,他途经襄阳时拜访了孟浩然,相见甚欢。没想到孟浩然背上有毒疮,本来已近痊愈,却因纵情宴饮,引发疮症而去世。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途经岳阳,结识了被流放到夜郎的李白。分别时,王昌龄还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经年之后,同样是身怀抱负却不受重用的二人再次在诗中“重逢”。王昌龄被贬至龙标时,身在夜郎的李白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诗句遥寄于他,想来也是不可多得的慰藉。


诗人们诉说依依惜别与相互惦念之情,其动人之处,不仅是在沉浮不定的命运中彼此鼓励,在世事无常的生活中彼此安慰的那份温暖,更是这背后所深藏着的,人与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古时的赠别之辞中,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样的凄凄哀叹,也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样的谆谆叮嘱。慷慨如王勃,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旷达如高适,说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沉郁如杜甫,感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纵有万般言语,诉不尽离情千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惺惺相惜,情意绵长

在浩瀚的时光长河里,人的一生不过是白驹过隙,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沉沉浮浮,只有极少的事会被铭记,绝大多数细节都湮没在历史中,无人提起。但诗人留下的词句,却从千百年前穿越而来。


无论沧海桑田,真挚的情谊总都葆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流淌在文字中的感动也永不会褪色。


你读了,经历了,便懂了。

来自:为你读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