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知道结果后,我愤怒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千多年前,两位小小的屯长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振臂一呼,喊出了这样的震天口号。就像这支口号喊的那样,人人都有封王拜相的机会。陈胜、吴广起义后,梦想终于实现,陈胜称王,那么吴广呢?

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知道结果后,我愤怒了!

许多人都认为,既然两人结伴起义,共风险就要共富贵,陈胜一定对吴广很好。而实际上,事实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在陈胜眼中,吴广就是一个下属,而且这个下属还很不合格,甚至可有可无,能让他继续跟随自己就不错了。那么陈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陈胜、吴广虽然都是屯长,但是屯长跟屯长是不一样的。相比而言,陈胜更有领袖气质,而吴广则更像个普通人。

陈胜、吴广两人是老乡,陈胜是阳城人(河南省登封市),吴广是阳夏人(河南太康两人起初素昧平生,根本就不认识,但是命运使然,由于秦朝下令征召平民戍边,给了两人认识的机会。

陈胜年轻时卖苦力,给人耕地,当时他就表现的跟别人不太一样,怎么不一样呢?陈胜身上有一点做大哥的气质,当其他人低头埋怨干活太累、生活太苦时,陈胜却心态极好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他自信的对同伴们说:

苟富贵、勿相忘。当时大家都笑他异想天开,说我们这些下人能有什么富贵,而陈胜呢坚信自己必定时来运转。后来,运气真的来了。事实证明,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当时秦朝边境之渔阳是驻军重地,凡是北上抗击匈奴的兵员都要来此聚集。屯边戍守是秦朝统治下的百姓必须要做的事情,可怜的是,但凡戍边,幸存者只有十之一二。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你不但要戍边,还要准时到达。这就要了命了,于是问题开始出现。

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知道结果后,我愤怒了!


公元前209年,两支前往渔阳戍边的队伍聚集在大泽乡,适逢天降大雨,连日不绝。算算日期,紧赶慢赶也到不了渔阳。而一旦迟到,则按律当斩。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于是这些人所幸就反了,而领头的就是两个屯长,一个是陈胜、一个吴广。

陈胜比吴广有头脑,他对吴广说:当初秦始皇本来要立大儿子扶苏为皇帝的,没想到胡亥听从奸臣赵高的阴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嘱,自己做了皇帝,扶苏被赵高派人赐死。楚国项燕曾经力抗暴秦,声震四海,我们可以假借他的名义,竖起反旗。吴广听后纳闷,陈胜这些消息都是听谁说的。他怎么懂这么多?于是他对陈胜心生敬佩。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多读书,多了解时事政治是多么的重要。

起义后,两人率领这支义军攻城略地,进展颇为顺利,很快便攻陷了大泽乡、蕲、铚、酂、苦、柘、谯等地,直到攻击到楚地旧都

陈地,两人一下子出名了。为什么呢?陈地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秦朝时也是军事重镇。陈地失陷,说明了秦朝就是一个纸老虎,一捅即破。于是,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陈胜、吴广的实力大增。

这就好比开公司,开始很小,只要项目好,经营得好,前期发展肯定会很顺。但是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一个更健全、更高效的组织了,而这个组织的领头人必须有足够的才能才行。起义军这个公司陈胜可以管理好吗?不能。为什么呢?

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知道结果后,我愤怒了!


攻陷陈地后,当地的三老、豪杰集体商议,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应该趁热打铁,赶快称王,将名声打出去。称王是陈胜的梦想,他也想。陈胜冲动,可有人冷静。谁呢?

张耳和陈余。他们俩是魏国人人皆知的名士,善计谋,有大局观。张耳劝陈胜说:现如今我们的策略应该是通令四方,扶植原来六国的贵族复国,让大家都揭竿而起、反抗暴秦。乱民夺了,秦国用兵捉襟见肘,我们就能减少压力。枪打出头鸟,称王是最不明智的。

陈胜听不进去,为什么呢?陈胜耕田时就说过,苟富贵,勿相忘。如今自己领兵攻占了楚国,天下皆知,如果不称王不是委屈了自己吗?于是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陈胜腹中酝酿,随之他不跟张耳、陈余商议,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在陈称王,自称张楚,然后派兵攻占全国,在灭亡秦国都城咸阳的同时,占领其他地区,错误就此埋下。陈胜这边大权在握,那么跟他一起造反的吴广怎么样了呢?

吴广毕竟是跟随自己同时起义的,因此陈胜封他为假王(不是真假的意思,而是副手的意思),他下令让陈胜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向攻取荥阳,占据敖仓,断了秦朝的军粮供应。与此同时,派宋留领兵攻取南阳,从南边的武关进入关中(当年刘邦入关中的路线)。

陈胜当时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的计划已经不满足于只灭掉秦国了。那么他的目标是什么呢?平定天下。他派命武臣为将军,渡过黄河去攻取赵地。派了两个人去辅佐武臣,一个是陈余,一个是张耳。两人见陈胜不能纳言,随后策划了武臣反叛,这都是后话。

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知道结果后,我愤怒了!


陈胜还派邓宗攻取九江郡,派周市攻取魏地。刚刚有一点成绩的陈胜派了五路大军出去征战,胃口贼大。试想,一支刚刚组建的起义军,军心不齐,粮草不继,相互协调没有详细规划,就这样仓促出发了,陈胜的做法真的让人替他捏把汗。后来,事实证明,陈胜太高看这些人了,也太相信他们了。

先说荥阳这一路,尽管吴广率领的是起义军主力,但是吴广的指挥才能真的不敢恭维,他攻打了近一个月,仍然无法攻克荥阳。陈胜嫌吴广没用,又不好意思夺了他的兵权,于是又加派了一路,绕过荥阳,直接攻进了函谷关,这只队伍的领头人是周文

周文当年跟随项梁参加过对秦的战役,但是他不是军师或者参谋,而是一个算卦的,他经常根据天象来推断战胜的胜负。尽管他不懂兵法,但是他自己宣称自己很精通,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之人。

周文领的这一路进展顺利,很快就攻进了函谷关。但是,能进函谷关就说明周文很强吗?不是的,如果不是吴广牵制了秦军的守军,他根本进不了关。

周文进关后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率领大军孤军深入,后方和旁边连个协防的都没有而且,他沿途收集了太多散民,这些散民不但没有什么战斗力,还容易引起混乱。

当章邯将起义军已经入关的消息禀报给秦二世时,秦二世一时手足无措,这时章邯建议立即释放骊山囚徒,然后利用这些人去平叛。就这样,章邯领着一群干苦力的人,硬是打败了周文数十万的起义军。

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知道结果后,我愤怒了!


之后章邯领着这只临时拼凑的军队一路追杀周文,一直追到渑池,周文兵尽自刎而死。而周文的死彻底打乱了起义军的节奏,一切都乱了

吴广攻击荥阳迟迟不下,下属田臧给他提建议,现如今周文兵败,秦军很快就要杀到。我们应当留一部分人包围荥阳,然后率领其他人迎战秦军。如果坐以待毙,只会被秦军前后夹击。

吴广没有听他的,他觉得应该原地不动,等待陈胜派兵来援。情急之下,田臧对众将说:吴广不懂兵法,我们不能与他共事。现如今章邯马上领军而至,他还没有想出对策,不如我们反了吧。于是田臧率兵发动兵变,假借陈胜的名义斩杀了吴广,将吴广的头颅献给陈胜。

陈胜得知吴广被田臧所杀后,没有选择为吴广报仇,而是就地提升田臧为新的主帅,让他领军拒敌。陈胜犯下的这个错误很严重,为什么这么说呢?

吴广是假王,竟让被部下所杀,陈胜作为起义军首领不去惩处,反而纵容这种行为,不是摆明了默许以下犯上的行为吗?况且吴广跟陈胜同时起义,立功颇多,他这样对吴广,真的让人愤怒!

田臧的才能比陈胜好不了多少,他率领起义军迎击章邯,刚一接触就被击溃,田臧被当场斩杀,荥阳失守。

陈胜称王后,是怎么对待吴广的?知道结果后,我愤怒了!


这时陈胜彻底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由于他纵容田臧谋逆,所以造成派出去的人纷纷独立,根本不听他指挥。

张耳、陈余劝武臣自立为赵王,脱离张楚政权。紧接着邓宗在九江郡也自立,也宣告脱离。陈胜在陈地遭到章邯围攻的危机时刻,原来的旧部都选择了自立为王,拒绝救援。

就这样,陈胜率军在陈地孤军奋战,被章邯击溃。随后陈胜东逃,在逃跑过程中,陈胜的车夫庄贾被章邯策反,刺杀了陈胜。就这样,曾经威名赫赫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

陈胜称王后骄傲自大,听不进去劝谏和忠言。刚刚有一点颜色就想开染房,兵不多也不精,却妄图一下子平定天下。他封吴广为假王,同其他几路将军一样,担负不同的攻秦任务。吴广太平庸,不知兵,被部下所害。而陈胜的做法让人很寒心,他任由手下害死了吴广,还就地提升罪魁祸首为新的将军。作为现世报,陈胜这种不仁义的行为也受到惩罚,当他被章邯围攻时,没有一人前来增援,最后死于一个车夫之手,两人结局几乎一样!冤吗?不冤,格局太小而已,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才是取胜之道,而陈胜、吴广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