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方式各有不同 但有營養的閱讀應持之以恆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會有國民閱讀率的調查公佈。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對外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均有所增長,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接觸媒介的主體,近七成成年國民希望全民閱讀活動再多一些。

全民閱讀活動開展十幾年來,“多讀書、讀好書”的氛圍越來越濃郁,國民閱讀率一直處於上升勢頭。應該說,去年的國民閱讀率數據還是不錯的,但細看數據,有些短板值得重視。

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報刊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所下降。具體來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紙質報紙的人均閱讀量為16.33期(份),紙質期刊的人均閱讀量為2.33期(份)。也許有人說,這個下降並不能說明問題,畢竟現在閱讀數字化轉移十分明顯,此小減彼大增,還是增。

再看一組數據,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徵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佔比偏低。紙質閱讀“下降”和深度閱讀“偏低”放在一起,指向了一個由來已久的憂慮,那就是閱讀質量。

廣義上講,只要開卷就是有益的。任何一種閱讀,只要內容不是庸俗的錯誤的,讀下去都會得到一些收穫。而且,不能否認消遣式閱讀的價值。但是,我們今天聽到的與閱讀有關的所有名言,其實都指向有質量的閱讀。高爾基有句名言,“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優秀的書籍是閱讀文化的“維他命”,倡導閱讀,應該是倡導有營養的閱讀。

什麼是有營養的閱讀?很簡單,就是通過閱讀給生命增加營養。比如,汲取知識、拓寬視野、涵養正氣、陶冶情操、豐富思想等等。實現有營養的閱讀,不外乎兩點,一是在閱讀內容上,多選擇經典有價值的,而不能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滿足於大量碎片化、娛樂化,甚至低級趣味的內容。二是在閱讀方式上,靜得下心,沉得住氣,下得了苦功,而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滿足於一知半解。

近年來流行“悅讀”。確實,有些閱讀是很輕鬆的,但有營養的閱讀,往往挑戰的是知識的盲區,其閱讀過程很多時候是不輕鬆的。尤其一些大部頭經典著作,不經過一番苦讀,連門都進不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到的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講的正是苦讀。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也是苦讀之後的愉悅。

值得重視的是,有營養的閱讀,與媒介並沒有必然聯繫。一般而言,紙質閱讀更容易走向深度,但並不是所有的紙質閱讀都是深度閱讀。數字化閱讀,容易走向無營養,但數字化閱讀可以為紙質閱讀導流,數字化閱讀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質量。從閱讀革命到創作革命,未來會有更多符合數字化閱讀的內容出現。關鍵還是看選擇什麼樣的閱讀內容,採取什麼樣的閱讀方式。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一本好書,好好讀一本書,比簡單追求閱讀量更有意義。國民閱讀率數據喜中也有憂,是到了強調有營養閱讀的時候了。堅持有營養的閱讀,經年累月產生的知識複利,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