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顏淵---2

《論語讀後感》顏淵---2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問仁是什麼。孔子說:“有仁德的人,他講話中肯。”司馬牛又問:“說話中肯,這樣就可以算是仁嗎?”孔子說:“做起來很難,說的時候能不中肯嗎?

訒:形聲字。從言刃聲:言為類旁,表示與言語有關:刃為聲義旁,表聲且表刀刃(鋒利)義。“訒”便是話語中肯,俗話稱之為“句句說到刀刃上。”

司馬牛,名耕,字子牛,孔門三期學生,宋國貴族。公元前492年,孔子途經宋國,險遭司馬桓魑殺害。司馬牛是司馬桓魑的弟弟,但與哥哥不同。公元前481年,司馬桓魑作亂,司馬牛出奔,適齊適吳,返宋後又到魯,成為孔門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多言而噪。”(參見本篇第五章,司馬牛憂曰:“人兄弟,我獨亡。”)

司馬牛問仁,孔子針對其“多言而噪”做出了回答。

達到仁者的境界,說話肯定能說到點子上,而不會誇大或者跑偏。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司馬牛問君子。子問:“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擔憂、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擔憂、不恐懼,就是君子嗎?”孔子說:“捫心自問不愧疚,又有什麼恐懼呢

憂:“憂”(憂)是會意字。從頁從心從倒置的腳趾夂,構意源自一個人因擔心而欲走不能,邊走邊回頭。“憂”的本義為擔憂。引申後,又有憂慮義。此處用其本義

懼:“懼”(懼)是形聲字,從心瞿聲:心為類旁,表示與內心有關;瞿為聲義旁,表聲且表鳥兒被捉住後睜著兩隻驚恐的眼睛。“懼”的本義為驚恐害怕

孔子的回答似乎與司馬桓魑當年欲殺孔子的事有關。孔子勸其要“不憂、不懼

以上一問一答類似前文的弟子問孝,孔子針對每個人不同思想狀態而採取不一樣的回答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很憂慮地說:“人們都有兄弟,唯獨我失去了”。子夏對他說:“我聽說有這麼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重每件事而不失誤,待人恭順而有禮,那麼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還擔心沒有兄弟嗎?”

子夏聽說到的話是誰講的。顯然,應是孔子所說。由此,再次確證,孔子相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所以孔子能坦然面對外部惡劣的環境而不該志向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胃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張問什麼是“明白”·孔子說:“像雨滴滲漏般的讒言,有切膚之痛般的誣告,在你身上行不通,這就可以說是‘明白’。像雨水滲漏般的讒言,有切膚之痛的誣告,在你身上行不通,這就可以說有‘遠見’。

譖:形聲字,從言替聲:言為類旁,表示與言語有關:為聲義旁,表聲且表桑蠶食葉義。“譖”便是能夠蠶食掉真相的讒言。

愬:形聲字,從心朔聲:心為類旁,表示與內心有關;朔為聲義旁,表聲且表見不到義。“愬”便是見不得人的壞心計。在此用為故意編造的假話。

此話是說給當權者聽的:讒言始終不進,誣告始終不聽,這就叫心中有遠見,這就叫心中有明鏡。封建社會的衙門大堂上,常常懸掛“明鏡高懸”的牌匾,道理便在這裡。可惜的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就沒有幾個這樣的當權者,基本上都沉浸在阿諛奉承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