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史書把他寫的那麼不堪?

用戶72690088264


其實我們都被司馬遷誤導了,由於儒家推崇周禮,夏商周的歷史都被儒家粉飾過,而司馬遷基本延續了儒家的思想,根據竹書紀年以及法家的書籍記載,紂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改革家,只不過改革沒有成功,才做了亡國之君、

商朝的滅亡並非紂王昏庸無道,而是紂王的改革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商朝的內部政局發生動盪,才讓周朝有機可乘。商朝是一個重視神權的國家,紂王登基後急於改變現狀就大力推行變革,為此不惜大開殺戒,連王叔比干都因反對而被當成祭品祭祀。由於朝中無人支持,紂王就開始招攬四方部落的人才當政,這樣一來就徹底得罪了商朝貴族。周武王看準時機,聯絡商朝貴族提議另立商王,商朝貴族應允。於是周武王趁紂王大軍攻打東夷之時,率兵偷襲朝歌。由於有商朝貴族的配合,周朝大軍順利攻陷朝歌,紂王兵敗自殺。商周在牧野決戰之時,所謂的奴隸大軍倒戈只不過是商朝貴族的叛亂。不過,由於周武王沒有實現另立商王的協議,商朝貴族在周朝建立不久就發動了叛亂,可惜被周公旦強力鎮壓了。

紂王其實跟隋煬帝楊廣一樣,都是因為政策過於激進而被內部人拉下臺的。後世周朝為了宣揚自己得天下的合理性就抹黑了紂王,而儒家是延續了周朝的做法。要不是竹書紀年的出土,估計紂王就會被永遠的被定義為暴君。


人間山水貴


商紂王,原名子受,是殷商第三十一位天子,其父帝乙以其母生子受時已經是王后,所以子受出身比其他王子高貴,就把子受定為君嗣,子受的哥哥微子出生時與子受相同的母親,但那時還不是王后,子微身份就低了。子受自小按史記說“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情商高,能言善辯,反應敏捷,等成人後更是“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力大驚人,筋骨強壯,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一個一等一的勇士!

子受即位後後號稱帝辛,繼位時30歲,在位30年,足以證明帝辛治國有方,歷史上想來能在位30年的君王還真不多,帝辛在國防方面,一改前面殷商天子以防北方為主的做法,對西面周西伯侯姬昌以懷柔為主,以商王女嫁之,把主要軍事力量放在對付東面江淮地區以及海濱地區的東夷。

帝辛的這種戰略佈局,造成了一得一失兩種結果,其一得,擴展了殷商在東部的疆域,打敗了江淮以及海濱的人方、夷方,甚至到達了山東半島,同時將中原文化傳播到東部地區,加大了民族團結!其一失,就是由於致力於東面,對西面的周人未加以約束,周人得以發展壯大,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帝辛,導致殷商最後為周人所滅!

在治理國家方面,能夠力克各種阻力,包括王族親貴,如比干丞相、微子、箕子,該殺、該困、該逐,絕不手軟,削弱貴族勢力,力治沉痾,大力發展農桑業,提高國民經濟總產值。大膽啟用奴隸出身的勇士飛廉、惡來父子領兵征討,戰功赫赫!後來赫赫有名的大秦王朝就是飛廉、惡來的後代建立的。

如此說來,帝辛應該是應該一代梟雄,怎麼最後亡國了,而且落了個暴君的惡名?

原因有下列幾方面,

一,殷商到帝辛已經傳了三十一代,就帝辛坐了三十年,已經有許多沉積的弊端,歷史發展的規律,尤其王族,既有優越感,又有惰性!帝辛再努力,已成強弩之末了!

二,西周強大起來,相對殷商是新生事物,許多殷商人物都叛逃西周,而帝辛東征,軍隊力量損失慘重,徵用的奴隸軍隊又臨陣倒戈,再面對強大起來的西周,已經無力對應!由此牧野大戰殷商大敗而歸!惡來也死於牧野之戰,最終帝辛自焚朝歌鹿臺!

三,殷商亡國後,歷史是由勝利者周天子寫的,為了體現以周代商的正義性,周史官以不盡其極的詞語貶化帝辛,把殷商寫夏桀全套的詞語搬來用在帝辛身上,就連做的惡事,都是夏桀做過的,甚至費盡心思選了一個“紂”字來叫帝辛,所以帝辛才被稱為“紂王”。

四,文學作品的演義醜化帝辛,《封神演義》雖然是明朝作家許仲琳寫的,但關於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傳說,歷來已久,神話故事,頌揚西周,貶低殷商,其實從西周就開始有了!久而久之,人們心目中的帝辛就是一個暴君,甚至有“助紂為虐”的成語,可見紂王暴君的形象一時是改變不了的!


無鹽三味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在中國歷史上,紂王是被罵得體無完膚的一個君王。執政者說其"無道“,史學家評論說"虐政",花間騷客調侃"淫泆“,而巷閭市人便直呼其"暴君"了。其實紂王原名叫帝辛,是帝乙少子,紂是諡號。有意思的是周文王取了"紂“這個字把帝辛蓋棺論定了,紂的本義是指車輪,引申為賤的意思,後人解釋為"賤仁多累”和"殘義損善”就叫"紂",帶貶義,和隋朝楊廣的諡號“煬"字同工異曲,而取字的人正是代替煬帝位置成為大唐開國皇帝李淵,歷史總跟後人開玩笑。那麼紂王到底做了什麼?而背千年罵名呢?

帝辛(商紂王)

一提到紂王,就想到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七竅之心,牝雞司晨這幾個最有名的歷史典故,也是拉黑紂王最有力的論據。實際上做為一代君主,紂王還是做了許多事情,比如變更用人制度,提拔非世官大族左疆,費中,飛廉等參與政事;加強對外控制,舉行軍事演習,十祀徵夷方,從而平定夷方;推行法律改革,削弱貴族勢力,用嚴刑峻法鎮壓貴族反抗等等。紂王在任君之初還是做了許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到後來居功自傲起來,商人愛喝酒(從出土的青銅酒具看),有美女相陪,便耽於酒色之中荒於政事也極有可能,加之他多時用兵,征討四方,國庫空虛。在壓制貴族的問題上刑法嚴苛,使得民怨官恨。給武王徵商留下可乘之機,埋下了商王朝滅亡的種子。牧野一戰,陣前倒戈(多為刑徒(奴隸),商朝便改朝換代了。後來史家多貶損帝辛,有這麼幾個原因:

周武王畫像

一是缺少文字記載,僅憑出土的青銅銘文,片言隻語來臆猜商王朝的整個活動,顯然是不全面的。而大部分事件都是口口相傳,年代久遠傳的味兒也就變了。

二是周武王姬發的檄文成了後世史家、評論學貶損紂王的佐證:"今殷王紂乃用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帝,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同悅)婦人。"武王討閥總得師出有名,無名則為篡逆,弒君則為逆天,誰都不願承擔千古罵名,總要有充足的理由為自己辯解,這是慣例。

三是對先秦歷史的記載主要依據是孔子編寫的《春秋》,《史記》也是附和《春秋》說法,但比較客觀。越往後推紂王形象愈抹愈黑,如唐代史學家司馬貞評:"帝辛淫亂,拒諫賊賢"。西晉文學家夏侯湛評:"紂亂太熟爛矣,武王乃往伐之“。周施行仁政,重禮樂,追求”大一同"世界,自然拿前代紂王說事,"欲揚先抑","暴政淫亂"成了刻畫紂王形象的首選詞語。這和唐朝人評前朝楊廣一脈相承,不同之處因有文字記錄,傳言少了許多。否則和紂王是一樣的下場,至少紂王沒有弒君的把柄。

第四、河南汲縣出土了大批竹簡,經整理後編成《竹書紀年》,裡面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大家都知道堯把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而《竹書》卻說舜囚了堯,連兒子丹朱也不讓見。強調一下,《竹書》是戰國時期寫的,早於孔子編《春秋》的時間,孔子應該知道其中的原委而未記載。這就不難理解美化武王而貶損紂王的事情了。

《竹書紀年》

"偶來洹水憶帝辛,統一神州肇此人"郭沫若研究殷墟遺蹟時發出這樣的感嘆,證明帝辛使中原文化逐漸向東南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對華夏民族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礎,客觀地說帝辛是中國歷史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時期,一個分水嶺式的人物,人的思想從崇拜神的作用逐漸迴歸到人的"本性"上來的時代,他所承擔的"詬病”是後世許多人無法理解的。

太史公(司馬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