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中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在免疫、呼吸、消化、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疾病具有重要治療作用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中藥黃芪是豆科植 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生用或蜜制用,常用量是 9~30g,蜜制可增強其補中益氣的功效。《本草匯言》中關於黃芪的描述是“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述黃芪:“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黃芪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素有“補氣聖藥”之稱,有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託毒生肌的功效。現代藥理學證明黃芪主要化學成分是黃芪多糖、黃芪皂苷、黃酮類、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抗心肌缺血、雙向調節血壓、抗腫瘤、抗衰老以及降血糖等作用。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黃芪的臨床應用

1.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健脾益氣,且具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

功能固護衛陽、實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3.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

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託瘡,故一般稱為瘡癰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

能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故可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與活血袪瘀通絡藥如當歸、川芍、桃仁、紅花、地龍等配伍,用於中風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氣活血、通絡利痺的功效。對於消渴病症,也可應用,常與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配伍.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神農本草經》黃芪

味甘微溫。

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

《名醫》曰: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大辭典》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生用: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託毒,生肌。治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補中益氣。治內傷勞倦,脾虛洩瀉,脫肛,氣虎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①《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②《別錄》:"主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③《藥性論》:"治發背。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生隴西者下補五臟。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熱。"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④《日華子本草》:"黃芪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癬,治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並治頭風,熱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功次黃芪;赤水耆,治血,退熱毒,餘功用並同上;木耆治煩,排膿力微寧黃芪,遇缺即倍用之。"

⑤《醫學啟源》:"治虛勞自寒(’寒’一作’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內託陰證瘡瘍必用之藥。"

⑥王好古:"主太陰瘧疾。"

⑦《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託,瘡癰聖藥。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的用法用量及人群禁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惡龜甲。"

②《藥對》;"茯苓為之使。"

③《日華子本草》:"惡白鮮皮。"

④《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⑤《本草經疏》:"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忌之。"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黃芪實用附方

①治自汗:防風、黃芪各一兩,白朮二兩。上每服三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②治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金匱要賂》防己黃芪湯)

③治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

④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黃芪四錢,山甲(炒末)一錢,皂角針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三錢。水二鍾,煎一半,隨病前後,臨時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膿散)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⑤治石疽皮色不變,久不作膿:黃芪(炙)二兩,大附子(去皮臍,薑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薑汁一鍾盡為度)七錢,兔絲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兩。共為末,酒打糊為丸。每服一錢,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黃酒送下。(《外科大成》黃膏丸)

⑥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作疼痛,憎寒壯熱,類若傷寒,不問老幼虛人:忍冬草(去梗)、黃芪(去蘆)各五兩,當歸一兩二錢,甘草(炙)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若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履,少頃再進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膿者內消,巳成膿者即潰。(《局方》神效托里散)

⑦治癰疽膿洩後,潰爛不能收口:黃芪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五味一錢,生薑三錢,茯苓三錢,牡蠣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四聖心源》黃芪人參牡蠣湯)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⑧治甲疽瘡腫爛,生腳指甲邊赤肉出,時瘥時發者:黃芪二兩,閭茹三兩。上二味切,以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絞去滓以塗瘡上,日三、兩度。(孟詵《必效方》)

⑨治諸虛不足,肢體勞倦,胸中煩悸,時常焦渴,唇口乾燥,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欲發瘡癤,或病癰疽而後渴者:黃芪六兩(去蘆,蜜塗炙),甘草一兩(炙)。上細切,每日二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局方》黃芪六-湯)

⑩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證象白虎,惟脈不長,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黃芪一兩,當歸(酒洗)二錢。上細切,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當歸補血湯)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⑾治消渴:黃芪三兩,茯神三兩,栝樓三兩,甘草(炙)三兩,麥門冬(去心)三兩,乾地黃五兩。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日進一劑,服十劑。(《千金方》黃芪湯)

⑿治腸風瀉血:黃芪、黃連等分。上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股三十丸,米飲下。(孫用和)

⒀治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黃芪、人參等分.為末,以大蘿蔔一個,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點末,食無時,以鹽湯下。(《永類鈐方》)

⒁治白濁:黃芪鹽炒半兩,茯苓一兩。上為末,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送下。(《經驗良方》黃芪散)

⒂治酒疸,心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芪二兩,木蘭一兩。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補缺肘後方》)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⒃治老人大便秘澀:綿黃芪、陳皮(去白)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大麻仁一合爛研,以水投取漿一盞,濾去滓,於銀、石器內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調藥末,空心食前服。(《局方》黃芪湯)

⒄治四肢節脫,但有皮連,不能舉動,此筋解也:黃芪三兩,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錢,至愈而止。(《得配本草》)

⒅治氣虛胎動,腹痛下水:糯米一合,黃芪、川芎各一兩。水煎,分三服。(《婦人良方》黃芪湯)

⒆治痘頂陷皮薄而軟者:炙黃芪三錢,人參一錢五分,炙甘草七錢,川芎一錢,肉桂一錢,白朮一錢。加數棗同煎,氣不行加木香。(《種痘新書》保元湯)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學習一下吧!


⒇治小兒小便不通:綿黃芪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21)治小兒營衛不和,肌瘦盜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滿洩瀉,氣虛少力:黃芪(炙)、人參、當歸、赤芍藥、沉香各一兩,木香、桂心各半兩。上細切,每服一錢,生薑二片,棗子半個,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普濟方》黃芪散)

(22)治脫肛:生黃芪四兩,防風三錢。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