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有泥 肩上有擔 心裡才有光——福泉市龍昌鎮長衝村第一書記吳永義的駐村側記

春分時節,春回大地。在龍昌鎮長衝村麻界組,趁著這幾天的好天氣,徐光乾正忙著平整土地。去年,為響應村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號召,徐光乾家改種了辣椒,收益不錯,今年他打算接著種。

“吳書記前段時間幫忙把種子、化肥送來了,還交代說過幾天要邀請農業技術專家來培訓,到時候通知我去聽課。”徐光乾口裡的吳書記,就是龍昌鎮長衝村第一書記吳永義。

為鄰里關係的和諧共融,他想方設法

從2017年8月至今,吳永義在長衝村駐村兩年多了。“我已經習慣把田間地頭當作‘辦公室’,也學會從拉家常裡‘察民意’,現在鄰里遇到糾紛了,都會第一時間找到我來調解,不會把矛盾埋在心裡。”說到這,吳永義臉上露出了笑容。剛到長衝時,吳永義發現群眾雜物亂堆亂放、鄰里關係比較淡漠,不少群眾因為一點小摩擦,互相之間長期不搭理、搞“冷戰”,一定程度影響了鄰里關係的和諧。

腳下有泥 肩上有擔 心裡才有光——福泉市龍昌鎮長衝村第一書記吳永義的駐村側記

吳永義組織群眾開院壩會共商共議村寨建設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吳永義多次找村“兩委”幹部和小組長深入瞭解情況,問清鄰里糾紛的根源,在摸清來龍去脈後,他帶著村幹部一道,到群眾家裡聽心聲、調糾紛、解心結,抓住推進“五改五化五引導五教育”的契機,大力發揮“三組兩榜一規一訓”作用,通過村民自籌、村集體經濟出資、倡議鄉賢捐贈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20餘萬元,在天生橋上下街交界處樹起了“和諧”的寨門。同時,發動群眾投工投勞,修建村組活動場所,搭建戲臺保護推廣傳統文化燈夾戲,以文化活動促進鄰里關係和睦。另外,他還通過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組織劃定家庭衛生責任區,有效改變了村內“髒亂差”現象。他用真心換真情,建立起長衝村的和諧新風尚。

為貧困群眾的發展致富,他千方百計

吳永義深知要幹好第一書記這份工作,必須把群眾的心願瞭解透,把群眾的需求放在心坎上。一到村裡,他就深入每戶村民家中,蹲地頭、坐田坎,和村民交流商議村組發展,瞭解群眾生活狀況。兩年來,村裡蜿蜒的聯戶路上不知道留下了他的多少腳印,密密麻麻的民情日記裡記滿了群眾提出的種種問題和訴求。群眾需求雖然千差萬別,但歸納起來,卻又“大同小異”,歸根結底,還是“求發展”。

腳下有泥 肩上有擔 心裡才有光——福泉市龍昌鎮長衝村第一書記吳永義的駐村側記

吳永義為村裡的貧困戶送去“致富”雞苗

腳下有泥 肩上有擔 心裡才有光——福泉市龍昌鎮長衝村第一書記吳永義的駐村側記

吳永義走進田間地頭指導群眾做好辣椒種植的春耕育苗

“只有抓實抓好產業,才能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能讓‘紙上的政策’變成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在一次次和村支兩委、群眾代表促膝長談後,吳永義決定整合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帶領村“兩委”建立起“1+N”產業發展模式,依託溫氏生豬養殖示範區,輻射帶動村民興辦大型養殖場,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方式,引進公司管理,以190萬元扶貧資金為基數,貧困戶以資金量化入股的方式,按6%、7%、8%的比例保底分紅給貧困戶,實現103戶276位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調整經濟作物種植,發展辣椒種植260餘畝,刺梨種植1000畝,群眾收入普遍增加,長衝村產業發展呈現百花齊放。

為構建高效多元的產業鏈條,他挖空心思

要想幫助村民徹底脫貧致富,光靠單一產業可不行。吳永義思來想去,決定將綠色產業進一步“升級”。他積極爭取到“油菜綠色增產技術示範”項目,動員天生橋上下街、麻界組村民140餘戶種植油菜283畝,獲得補助物資及資金總計21萬元,利用油菜花繪出60×60米大小的“福泉”二字,拍攝出的圖片還被中央電視臺採用。同時,他將長衝村的刺梨產業與福泉陽戲、燈夾戲、農家樂等形成產業聯動,形成農業觀光旅遊發展產業鏈。通過項目的實施,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增加了旅遊業的收入,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了群眾參與鄉村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群眾忍不住對他說“吳書記真巴實,幹實事!”

腳下有泥 肩上有擔 心裡才有光——福泉市龍昌鎮長衝村第一書記吳永義的駐村側記

長衝村油菜花種植繪出“福泉”字樣

腳下有泥 肩上有擔 心裡才有光——福泉市龍昌鎮長衝村第一書記吳永義的駐村側記

現在,除了持續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外,吳永義還將如何通過推進“村社合一”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帶領村“兩委”和廣大村民的腰包徹底鼓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