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命運如何?

張超武


司馬遷的命運相當悲慘、慘烈,在無奈與無助中生活與生存了一世。悲慘,慘烈說他的因李陵之禍皇帝動怒,下之獄中非死及辱,腐刑以俱。說他的無奈與無助那是因為他決不丟棄父親的殷切囑託,忍辱負重,完成自己的宏大願望,在得不到別人理解的情況下自己屈辱的活下去,活下去……他有自己的歷史責任,雄大的抱負,他怎麼能看不到泰山之重,鴻毛之輕!

按照自己根據史料記載大體推測司馬遷的生存簡歷如下:他生活在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壽59歲。公元前108年時年38歲接替其父司馬談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因李陵之禍入獄三年時為47歲。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時年50歲出獄任中書令。公元前91年《史記》成書,時年55歲。而後在公元前87年辭世。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得以公開出書《太史公書》。

應該說司馬遷在童年時期、青年時代生活的相當順暢精彩,少有才學,文思敏銳,意氣風發中暢遊天下。在他的在西漢任太史公的父親司馬談的殷切期望下可以說茁壯成長,大有大任有為的亮麗前程。司馬遷生於陝地韓城龍門,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著耕種畜牧的生活。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其父司馬談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開闊視野,多長見識在司馬遷二十歲時就讓他開始遊歷各地風情,瞭解歷史的淵源景觀。他探察禹穴、泛舟沅水;看孔子遺風、觀梁楚都會。甚至司馬遷出仕任郎中奉命出使巴蜀。司馬談死而囑託兒子司馬遷:周公後五百年有孔子,孔子後到現在已經五百年了,能像他們那樣嗎!司馬遷流淚接受父親的殷切囑託。三年後司馬遷任太史令。可以說這段時間司馬遷的命運是順暢精彩的,但是因為李陵之禍他的人生命運就發生了慘痛的逆轉,痛切而屈辱,慘烈而無奈。在他的著名書信《報任安書》中描寫的慘痛與屈辱經歷讓人扼腕嘆息,久久不能釋懷。

司馬遷在獄中手腳束縛,接受杖責。面對四壁,見卒膽戰。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這樣的境遇可見司馬遷的命運相當悲慘,相當痛切,但是為有這樣沉重的悲慘經歷才練就了司馬遷的精神意志,泰山之重的人格品質,三千年的歷史用他那沉雄之筆精彩鮮活的呈現了出來,是為之歷史文獻之絕唱,《史記》擬於離騷。


楊柳青青春之聲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用畢生的心血寫出的《史記》,全面而系統地寫出了從遠古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這三千年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魯迅尊稱《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被後人譽為:中國史學之父。雖然司馬遷的學術思想有著輝煌的成就,但是他的命運卻是坎坷曲折,九死一生。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官方的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文帝時期朝中的文史典籍管理者。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歷史文獻有著濃厚的興趣。長大成人之後,司馬遷到各地考察旅遊,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令他深受啟發和感動,沿途中搜集了許多的歷史資料。

司馬遷當上太史令之後,不忘父親遺志,準備著術一部繼《春秋》之後的通史之作,並著手蒐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日以繼夜投入寫作《史記》,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身上。

李陵事件的發生,其他的官僚落井下石,只有司馬遷仗義直言,令漢武帝勃然大怒,將他判處死刑。如果不接受死刑,也得承擔宮刑的痛苦和折磨。面對奇恥大辱,司馬遷也想一死了之,但是想到《史記》的宏大志願還未完成,這一死與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他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想到那些歷史人物都是歷經磨難而走向成功。司馬遷毅然選擇以宮刑贖身。

可是當宮刑在他身上實行之後,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讓他又一次想到血濺牆頭,了卻殘生。此時他想到自己所說過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沒有完成大業,就此一死,輕於鴻毛。於是他再一次強制自己要倔強而堅忍地活著,又是一部沒有完成的《史記》,給了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

司馬遷出獄之後,做了中書令,繼續廢寢忘食地著書寫作,忍辱負重。直到出獄之後的第八年才完成這部歷史鉅著。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以人格和品質為標準,。無數個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鴻儒博學,讓他開啟了傳記文學的先河,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一幅幅壯麗的畫卷,把中國的史學和燦爛的文明,推向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之前,由於他自身的努力和父親的正確引導,他的命運還是一路暢通,事業有成。受李陵事件的牽連,他遭受滅頂之災,悲痛欲絕,忍辱苟活。出獄之後雖然做了箇中書令,但是宮刑留下的餘痛還在他的身上,精神上的摧殘永遠是他心中的陰影。他的晚年是身心疲憊,是淒涼孤獨,絲毫沒有夕陽的無限美好。有一位哲人說過,偉大的作品來源於作者苦難的人生。也正是司馬遷在獄中的大苦大難,才成就了《史記》的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


朱八戒CC


司馬遷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而他的成就和人生品格卻是極其偉大的。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散文家,為官時期任太史令,在為官之時,因為替李陵辯解而受宮刑,後來受著人生屈辱,發奮寫下了偉大史學典籍《史記》,被後人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簡史

在西漢年間,黃河龍門的一個家庭之中誕生了一個嬰兒,這個嬰兒就是司馬遷。

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文帝的手下做事,所以家裡面的條件算是小康家庭,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的薰陶之下習文讀書,小的時候也是一個聰明的小神童,很受父親的喜愛,司馬遷的父親也是一個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的父親臨死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史記》的編寫工作。

他的父親便指示司馬遷開始遍訪山川河嶽,蒐集譯文古詩,這也為司馬遷寫下《史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在司馬遷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遊覽天下。

因為他的父親在朝為官,所以司馬遷也得以在回京之後得到了一個郎中的小官職。

後來,他父親彌留之際,對司馬遷說了這樣一番話,大概意思就是:我們祖先是周朝的太史,也有顯赫的功名和偉大功績,主管天文工作,但是後來衰敗了,我不希望在這裡斷送了我們家業的輝煌,你繼位為太史之後,可以接替我完成祖先的事業,繼續編寫史書,我死了以後,你一定不要忘了這件事。

司馬遷聽了之後流下了眼淚,信誓旦旦的說:“請父親放心,我一定不敢有絲毫的遺漏。”

再後來,到了漢武帝天漢二年的時候,李陵因為未能完成武帝派下的任務,最終投降當了叛軍,武帝聽了之後大為憤怒,全朝大臣都聲討李陵的罪過,但是司馬遷卻說:“李陵侍奉親人,人品不錯,一向懷著報國的心思,他這一次戰敗一方面也是因為帶的兵太少了,我覺得他的功勞可以抵他的過錯,他投降也是有原因的。”

誰知道這一番話惹怒了武帝,被定上了罪名,本來按律當斬,但是最後保下了性命,卻遭受了宮刑。

這個時候司馬遷本想以死洩憤,但是想到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如果人死如螻蟻一般,那麼死的又有什麼價值呢,何況自己的史書編寫事業並未完成,這樣離去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和父親的遺言呢。

又想到周文王在牢獄之中推演出來《周易》,孔子在困頓之時寫下了《春秋》,屈原在放逐之時寫下《離騷》等等,又重新振奮了精神,帶著一腔熱血和憤怒生活了下去,揹負著巨大的屈辱以及承受著心理和身體的巨大痛苦,在堅忍和屈辱之中完成了《史記》的編寫。

《史記》對於世界的影響

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之中,建立了一大批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將他們的真實故事搬進了書中,留給了後人,也為後來的許多小說,戲劇提供了重要的寫作素材。

比如說《三國演義》之中很多故事的原型都是來自於《史記》之中,後世許多以傳記為主的小說形式,也從《史記》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啟發,所以《史記》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巔峰,也是一個分類的代表作,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