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家:中國邏輯學的先驅為何曇花一現

先秦名家,是諸子百家中自成一派的代表,《漢書·藝文志》記載: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名家側重事物本質的辯證關係,講求區別各種名詞與其概念之間的同異關係,是比較早期的邏輯學的代表。名家內部由於論辯之風盛行,各種觀點亦是層出不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其內部形成的兩大派別,即“合同異”和“離堅白”。

“合同異”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即惠子,惠子主張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相互聯繫,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其表面與形式之間的聯繫。是早期相對主義的典型代表,惠子的理論是比較側重唯物主義的典型形式,強調客觀事物存在的必然性都是有其相對特點的,事物的存在性和當前的時間,空間都有相對的關係,其認為世間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相對性,提出人們認識世界,應當摒棄其內在的差異性,從而關注事物存在的相對性。惠子提出人們認識事物時,應當否定各種事物存在的互相對立,形成各種條件都存在的相對統一性。

惠子代表的合同異派,用十個命題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其中,“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表示世間萬物都是由“小一”組成,其本質上並沒有特別的不同,從正面論證了其事物相對獨立卻又同一的觀點。而“泛愛萬物,天下一體也”則從側面體現了其主張善待世人,統治者需寬仁愛物,則天下歸心。這一命題體現了其“去尊”的主張,強調寬厚待人,善愛他人。

先秦名家:中國邏輯學的先驅為何曇花一現

惠子

“離堅白”派中公孫龍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這一派別主張世間事物都是相對獨立的,不存在相互關聯的關係,強調事物的差異性,穩定性及獨立性。論述了不同事物的不同質性和發展的過程中的不斷性。離堅白派主張世間萬物的相互獨立性,從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關係,公孫龍更是提出著名的“白馬非馬論”,他主張白馬非馬的依據是其只關注了事物的獨立性,而沒有深入研究其本質特點,白馬非馬論片面的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是相互獨立的,故而指白馬中馬為顏色,在詞性上是形容多過名,因此其認為白馬是白色的馬,而馬是特指並非一類的泛指,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觀點的錯誤在於,白馬是馬中一個類別,因此會有黑馬,而黑馬亦是馬,並非另一獨有的事物。

公孫龍是典型的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其提出的白馬非馬論,主張白是色彩,而馬是形式上的客觀存在,因此認為白馬非馬,這與這一派主張的離堅白是統一的,他們認為石頭是肉眼可見的白色的,但不能看見其堅硬與否,所以斷言石非堅,即離堅白的論據所在。

先秦名家:中國邏輯學的先驅為何曇花一現

公孫龍

先秦名家是中國最早的較為成熟的論辯者,即延伸為今天的律師,這一派別主要是提出了早期的論辯方式和對事物認識的方法,雖然其兩個分支提出的觀點都有其片面性,沒有完全認識到事物的本質,離堅白派講求事物的獨立性,講求形和色的分別,卻忽略了事物本質的存在中相互關聯的關係,他們將客觀存在的事物簡單的拆分開來,從某一個方面去認識事物,從而得出了自己的觀點,因此存在片面性。合同異派的認知則相對成熟一些,但也存在其不合理的方面,這一分支提出的觀點,強調了事物差別的相對性,在某一空間或者時間維度中的區別,而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事物的本質。這兩個分支點的觀點都是從某一角度去認識事物,並沒有完全客觀的從本質上認識到事物存在的客觀性,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事物的內在關係,無論是白馬非馬論,還是合同異派的十大命題,都存在主觀性,而非客觀的認識。這種對事物的片面認識和主張論辯的方式,對之後的名家流派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滋生了一大批以論辯為闡述觀點方式的研究者。

名家很少參與政治,大多是強調其認識事物的觀點,早期稱為“辯者”,但惠子提出了“去尊”的主張,強調,政治上要去除統治者尊而被統治者卑的想法,強調人與人應當平等,不應該存在階級之分,這一觀點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是較為罕見的,後續很多流派的大成者都或多或少借鑑了這一觀點。公孫龍和惠子還共同提出“偃兵”的觀點,強調統治者應該減少以武力等方式統治國家,反對以暴力方式統一天下,這在後來的很多學者流派中都有所借鑑。

先秦名家:中國邏輯學的先驅為何曇花一現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

名家作為先秦時期比較活躍的流派,雖然不及其他流派影響深遠,但在戰國時代卻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其奠定了後來的諸多學派,主要精髓也被融入到各學派中,其在中國古代邏輯學和思想學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地步。是中國古代早期比較成熟的邏輯學的代表。

名家學派影響力遠不及其他學派,在秦統一六國後,其逐漸消亡,這與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名家本身強調論辯的內容有很大關係。其一秦統一後,中央集權的統治力度控制更加充分,使得很多私學被禁止,從而無法得到發展,其後的統治者更加青睞儒家文化,使得這一流派逐漸被取締。其二名家論辯的主要觀點和秦漢以來的主流文化無法融合,中國古代注重人文而輕自然,這使得名家本身主張的形與實的論辯難以得到支持。其三名家作為早期的邏輯學先驅,其主張大多較為晦澀難懂,平民百姓很難真正瞭解其論辯的主張及內容,論點無法在廣大百姓中流傳。因此在秦漢之後,名家學派研究者,即早期論辯者逐漸轉移其觀點,而更向人文方面發展,這一流派難以延續,從而逐漸消失。

名家作為中國古代比較有影響力的學派,在先秦時期是比較活躍的,其注重自然,發現事物的聯繫,並主張以論辯方式闡述其觀點的方式,在當時還是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雖然有其片面性和認識事物的不全面性,但對後世諸多學派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當時對中國古代邏輯學和思想學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貢獻。名家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的存在,但是其在中國邏輯學的地位還是容忽視的,是比較早期的開始認識事物的流派,直至今日,其論辯觀點的論據闡述方式,仍值得我們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