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之死”是影響清王朝火器發展的直接原因嗎?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對於腐朽清政府的“降維打擊”

1842年8月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割地賠款結束,中英雙方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自此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時清軍已經使用輕武器為:火繩槍(鳥槍)有效射程為130-150米;清軍火器裝備率高達60%只是武器老舊,缺乏保養。配置火藥為小作坊生產的顆粒黑火藥,穩定性低;槍械使用人員疏於練習,十幾個步驟下來不能連貫,容易出現炸膛。

英軍使用輕武器為:布朗貝斯滑膛槍,有效射程在160米以上。由於槍械為工業革命時期全新制作,所以不存在不能使用的;英軍訓練嚴格有這實戰經驗所以戰場實際射速要高於清軍一大截。使用火藥為統一生產的紙質定裝火藥,減少裝填速度,也提高的安全性(避免火藥多而炸膛。

清軍參戰91680-200000人,傷亡22790人;英軍參戰19000人,傷亡523人 ,其中陣亡69人!

就傷亡情況看,鴉片戰爭中英軍絕對是“降維打擊”。

就武器裝備來說,清軍真的落後英軍幾百年嗎?清朝幾百年連一個能夠造“熱武器”的都沒有嗎?

戴梓(1649年~1726年),字文開,自號耕煙老人,人稱耕煙先生,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初火器製造家。精兵法 ,擅書畫,知曉天文地理。

戴梓從平步青雲到含冤落幕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福建起兵進犯浙江,響應吳三桂叛亂。

康熙皇帝派遣康親王傑書為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戴梓欣然棄筆從戎,隨軍出征。由於戴梓對軍事形勢條分縷析,因此與康親王深為契合,很受尊敬。據《清史稿》記載,戴梓曾向康親王獻“連珠火銃”。

“戴梓之死”是影響清王朝火器發展的直接原因嗎?

連珠火銃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親王班師回朝,康熙帝召見戴梓,重其才,授其翰林院侍講官職,入南書房,並命他參預纂修《律呂正義》。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並進貢“蟠腸鳥槍”,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槍,康熙將仿造的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機”(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只花了5天就完成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監造“沖天炮”(即“子母炮”),8天即造成。炮長二尺一寸(約 0.672米),重約300斤(約180千克),便於攜帶。鑄造炮彈外形如瓜狀,每枚重20~30斤,內裝“子彈”,此炮發射時,“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沖天炮”造好後,康熙率眾臣親臨現場觀看試射,“沖天炮”的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非常高興,並且大加讚賞,立刻為此炮賜名為“威遠大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噶爾丹時,就帶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戰役中,子母炮大顯神威,僅向噶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發明的“沖天炮”(又稱“子母炮”),並誇口說,“沖天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花費一年的時間都沒有造出來,而戴梓只用了8天時間就造成了。

後來,戴梓的才華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為人剛正不阿,敢言人過,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沖天炮”一事上更是讓南懷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丟了臉面,埋下了禍根。

南懷仁由嫉生恨,勾結起義軍叛徒陳通巖,向康熙帝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東洋(即日本),使戴梓獲罪,於康熙三十年初,舉家被流放至盛京。戴梓先後在盛京和鐵嶺流放長達35年,始終未能再回故里。最終鬱鬱寡歡,因病而逝,享年78歲。

“戴梓之死”是影響清王朝火器發展的直接原因嗎?

“戴梓之死”是影響清王朝火器發展的直接原因嗎?

由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雙方武器裝備情況對比並不難發現清軍的武器裝備確實落後英軍整整一大截。可以說1840年的清軍火器裝備一直停留在1686年的康熙二十五年。

從1686到1840的整整154年間,清王朝一共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帝王,從康熙盛世到雍正整頓吏治再到全盛乾隆,到嘉道中衰。封建王朝制度從進步到衰退,火器卻一直停滯不前,更不可想象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用的火器還有康熙朝的“老古董”。

本人覺得真正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1、國力不允許。(物極必反)

康熙盛世看似是封建王朝制度的一定高度,但是康熙朝末年的清王朝已經是破爛不堪,泱泱大國國庫空虛,連賑災的銀子都拿不出來。雍正朝胤禛登基,十幾年如一日把滿目瘡痍的大清朝和空虛的國庫整治完畢,去過早駕崩。把修補完畢的大清朝留給了‘二世祖’乾隆,封建制度巔峰的乾隆朝可以說是花光了幾朝的國庫積累,又把爛攤子留給了嘉慶。

從這些朝代往事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封建王朝的君主一直在做彌補以前的過失,而並沒有時間去創新發展新科技。

2、嚴重的閉關鎖國。

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只是簡單的為了隔絕鄭成功的反清義士,但是清朝後期的閉關鎖國卻變成了排斥新事物,阻礙了中外聯繫,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地落後於世界。

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各種先進技術思想難以發展,整體上呈現帝國黃昏現象。

“戴梓之死”是影響清王朝火器發展的直接原因嗎?

本人覺得影響事物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完全說是因為一個人消失,某件事的發生

就會導致應該在這個時代出現的事物沒有出現。

如果根據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和前進性來看,清朝火器發展是必須的,“戴梓之死”可能是導火索,即便是導火索也只是火器研究停止的導火索,而不是發展不前的導火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