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青春共築防疫長城”系列報道:


擦亮團徽的90後00後(12)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文/本刊通訊員 徐欣

作為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科ICU的護士、廣東省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隊員,朱海秀經歷了長達59天的一線支援。4月8日,度過集中隔離的14天后,她回到了老家河南,與9個月未見的家人補上了一頓“遲到的年夜飯”,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張合影。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朱海秀與家人的新年第一張合影

這位年僅23歲的姑娘,第一次出現在央視記者的鏡頭前,還是2月11日,正值武漢疫情爆發期。當時,她步履匆匆地穿梭在武漢漢口醫院隔離區的病房裡,厚重的護目鏡也蓋不住她疲憊的黑眼圈。

央視記者請她給家鄉的父母報個平安,她拒絕說:“我不想哭,我的眼淚在眼睛裡打圈,我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就幹不了事情了,對不起……”


每每一閉眼,腦海裡都是病人的模樣

憶及當初瞞著父母赴漢支援的細節,朱海秀說那是一個匆忙的決定。

“大年三十下午,群裡發消息問我們,誰要報名去支援,要求晚上7點在醫院集合,乘當晚的飛機走。”已有3年黨齡的朱海秀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沒有考慮前方環境如何,就覺得生命需要救助的時候,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應該去做這件事情,不過是換個地方工作而已。”簡單收拾了幾件衣服後,他們就出發了。

到達武漢的酒店時,已是凌晨。經過幾個小時的休整後,援鄂隊員們便接受了工作前的系統培訓,包括如何穿戴防護服以及入院的注意事項,每個人都過關後才能踏入病房。第一次穿防護服的朱海秀不太適應,“密閉性很強,一開始有點呼吸困難,想吐”。

培訓後的第二天,朱海秀就直接上崗。離醫院較近,大家都選擇步行,路上卻不說話。“可能心情都比較複雜吧,氣氛特別壓抑,我也沒敢多想,當時腦子一片空白。”朱海秀回憶道。

出發前後,朱海秀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但當她穿好防護服進入病區後,有些緊張了。

“那時我才真正感到害怕,防護物資不足,傳染隔離區的劃分不明確,還有病人躺在床上承受疾病折磨的那些表情……”這些場景她至今都無法忘記,“但想著既然都來了,醫護人員都在不停忙碌,我也全力以赴吧。”很快,她就投入到工作中。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朱海秀幫患者抽動脈血氣

雖然工作流程明確每位護士每日工作四小時,但是朱海秀和同事們要提前到病區,穿戴防護裝備,配備藥品、器具,處理交班等瑣碎工作,然後測量體溫、推氧氣筒、病房消毒、桌櫃消毒、補液更換、派發口服藥……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朱海秀大汗淋漓,護目鏡也經常變花,“只能從看得清楚的縫隙中繼續工作了”。

回到酒店後,她們還需要經過消殺的過程。終於可以休息了,朱海秀睡不著,在日記裡寫道:“不是不想睡,而是無法入睡,每每一閉眼,腦海裡都是病人的模樣,心痛。”

“難怪那麼重的黑眼圈”——這句自我調侃後,是一顆柔軟的心,也是一顆準備打持久戰的堅強的心。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援助“滿月”了,大家紛紛在橘子上寫下抗疫中自己的暱稱。朱海秀(二排右四)寫的是“眼罩”

儘管拼盡全力,依然感覺歉疚

朱海秀和同事負責的病區,都是較危重症患者,有些病人只能臥床。

她至今難忘U1床的病人。他一直獨自一人,也曾給妻子打電話盼見一面,但直到離世,妻子也沒有出現。

“我們每次上班都會給他衝營養粉。他轉到重症病房的時候,我幫他收拾東西:地上只有兩雙鞋,一雙拖鞋和一雙皮鞋,皮鞋上的灰很厚了。櫃子裡的牛奶也是東倒西歪的,飯盒裡還有飯渣。”

朱海秀自認“是那種做事不想放棄、比較執拗的人”,說要做就做到最好,但這位病人的離世卻讓她倍感無力,即便之前在ICU已見過太多生死。她有些哽咽,聲音低沉了很多:“其實他還可以再多些日子的,如果有更好的照顧或者慰藉……他才40多歲。”頓了頓,朱海秀又解釋說,“很多人自己感染後,家屬也會感染,在其他醫院救治。”

平時,有的患者會和她嘮家常,講到出去之後的打算,說要和家人一起吃好吃的……

“有些人病情已經很重了,心裡有很多牽掛,真的很想努力地活下去。我們想方設法用藥、按壓,竭盡全力去救治,但最終還是沒有搶救過來……雖然我們盡全力了,依然會感覺歉疚。”朱海秀再度哽咽了,慢慢才平靜下來,“剛開始走得多一些,後來慢慢沒有了,越來越好了。”

病房裡“鬥智鬥勇”的小太陽

有些人離開了,更多人在努力康復著。

除了疾病護理外,朱海秀認為心理護理也很重要。“他們會有一些心理訴求,也會抱怨為什麼偏偏自己被感染,有積壓的情緒。”同時,病友的離開也會影響其他患者的情緒。

為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朱海秀一踏入病房就會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狀態。她會學說湖北方言,用河南方言跟大家套近乎,逗大家開心,也會鼓勵患者。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心願牆上記錄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祝福

有些患者比較配合治療,有些不太配合。“每個病人的心態不一樣,我們也要講究策略,鬥智鬥勇嘛。”

60床的老爺爺讓朱海秀想起了自己的爺爺,每次巡視的時候她總會幫老人倒點水,做點小事情。老人家耳朵不太好,但每次見到海秀,都會認真、努力地聽她講些什麼。朱海秀也需要提高嗓門安頓老爺爺打針、吃飯。在病房的這一幕既暖心,也常常引發一陣笑聲。

“你說什麼,他就一邊聽一邊想。他快出院的時候還天天唸叨著,說小朱護士怎麼沒在啊。感覺特別親。”

照看完老爺爺,接下來21床張叔就“不屬於適合說服的對象了”,有糖尿病也拒絕測血糖,不讓打胰島素,認為自己不需要治療。“你越順著他,他就越和你對著來,我只能強硬一點了。”朱海秀常常假裝很嚴肅的樣子,說:“一會要給你測血糖了,要是不聽話,我就跟你吵架。”一來二去的,張叔“招架不住”,也乖乖配合了。

治療一位聾啞患者期間,朱海秀萌生了學手語的想法,但是工作太緊張,她只好通過肢體語言、寫字與患者溝通,“就像玩遊戲一樣,你來比畫我來猜”。最後,這位患者也康復出院了。

那段時間,朱海秀經常聽張傑的歌曲《最美的太陽》,“每次聽完之後,感覺像是打了雞血一樣,這首歌帶給我很多力量”。

其實,朱海秀自己也像一個“小太陽”,為患者帶去了歡樂和正能量。

支援結束回到廣州後,她還會收到患者的祝福和叮嚀。

“95後”小護士朱海秀:黑眼圈的“小太陽”

返回廣州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援鄂醫療隊在武漢市漢口醫院合影,第一排右二為朱海秀

點滴笑淚,都化作成長的力量

出發和撤離,同樣迅速。

“我們都不知道那是最後一天上班。”當天下班後,朱海秀和同事接到通知,第二天返回廣州,“沒來得及和患者們告別,而且再回去一趟還要浪費防護服。”

朱海秀把這份道別放在了心裡。

剛回到廣州時,別人一提到武漢,她就想哭。作為整個醫療隊中年紀最小的隊員,那是朱海秀第一次去武漢,沒有去看黃鶴樓、東湖,沒有去吃熱乾麵、湯包,只有酒店到醫院兩點一線的日常,只有盒飯。

但是,酒店阿姨幫他們用開水溫飯,上班路上陌生人對他們的感謝以及和患者相處的點點滴滴,59天的日子歷歷在目,成了她一輩子難忘的經歷。

“這算是一次成長吧,在我這個‘95後’的眼裡,我們其實早就不是孩子了,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去保護他們,就像前輩保護我們那樣。”

正如她愛的那首歌中所寫的,“給我翅膀,讓我可以翱翔,給我力量,是你讓我變堅強,不怕受傷,因為有你在身旁,你的笑你的淚,是我築夢路上最美的太陽”。

曾經沐浴著陽光的孩子,成長為了很多人的小太陽。

“青春共築防疫長城”系列報道:擦亮團徽的90後00後宋英傑:紮根基層衛生院,在抗疫的春天留下遺憾

“90後”團幹劉憲峰:青春活潑,勇敢衝鋒

賈娜:一位95後護士的自救與擔當

丁笑純:職責之外,還有欣慰和熱血

志願者楊傲:去了一線,才不會後悔

護士陳玉婷:“00後”抗疫行

帕讓甘鵬燃:那一刻,我決定成為大家的眼睛

方艙“小仙女”張晶晶:武漢,後會有期

120急救人員張喜:一路轉運,總是安慰

孫姝妍:想把這些回憶說給你聽

汶川籍護士佘沙:我是支援者,亦是感恩者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張斯絮 tamak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