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種禮節,讓後人風骨每況愈下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人,遼皇族後裔,元代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名字來源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拜為宰相,歷事兩朝,蒙古立國規劃多出其手,也為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可謂功勳卓著。

他一生功績很多,如興科崇儒,發展文人治國,改變屠城傳統,著重富國保民整頓吏治,廢除羊羔兒利等,由於他的努力,使得庶政略備,民稍蘇息,可謂一代名相。元朝之所以能從一個草原遊牧政權變成儒家承認的正統王朝,耶律楚材功不可沒。但是他的諸多功績,都比不上確定的跪禮對後世的影響大。


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種禮節,讓後人風骨每況愈下


跪禮確定初衷是為了制訂君臣之儀

1227年8月25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逝世,在耶律楚材等重臣的推薦下,成吉思汗遺命窩闊臺為帝國繼承人。不過這時的蒙古帝國還保留著“幼子守灶制”的傳統,而且還要召開忽裡勒臺議事會,由諸王、貴戚推舉,才能即汗位。因此,窩闊臺不能根據父親的遺命直接繼位,而要經過議事會的最終決定。

蒙古人原本尊卑觀念比較淡薄,耶律楚才在窩闊臺登基之前,為了爭取蒙古帝國內諸王子弟支持,同時也為了確定尊卑觀念,決定用跪禮來修正。楚材向窩闊臺兄長察合臺遊說:“你雖然是大汗的哥哥,但是從地位上講,你是臣子,應當對大汗行跪拜禮。你帶頭下跪了,就沒有人敢不拜。”於是,察合臺就率領黃金家族和各大臣向大汗窩闊臺行雙膝跪拜大禮。從此跪禮成為蒙古定製,一發而不可收拾。


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種禮節,讓後人風骨每況愈下


宋朝以前跪是一種謝禮,並無高下之分

《康有為遺稿》記載: “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後世從之。”

也就是說唐朝君臣是同坐議事,遇有奏報,臣子站起向君主長揖而已,還是比較寬鬆的。宋朝開始,臣子必須站著面君,但並不大損臣子人格,到了元朝以後才開始跪拜。

從先秦到五代,跪都是一種坐禮,對坐時表示感激、敬意。當時行跪禮,如站立時行揖禮一樣,相互叩拜是對等的,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君王與百官也平等,都採用跪坐姿勢見面,只分主次、並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單方面的拜叩。

到了宋朝,高腿的凳子椅子取代了矮腿坐具,於是跪坐逐漸廢棄,作為跪坐的副產品‘跪禮’,也變了味道,使相互叩拜的禮節出現了不對稱。一方坐在高高在上的椅子上,一方五體投地,俯於坐者腳下。在宋朝人看來,這充滿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外,只有投降、認罪的時候才會用。對於普通人,只用跪天地祖宗。就是見了君主……宋朝人親切的稱為‘官家’……也是隻需要作揖即可。

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種禮節,讓後人風骨每況愈下


宋朝以後,跪禮的濫觴跪斷了風骨

自從耶律楚材確定了跪禮之後,原本中國最莊重的謝禮變成見面禮。明朝號稱最具有氣節的朝代,但是在內部等級觀念則愈發嚴格,跪禮更是氾濫。明朝在新皇即位和祭天祭祖等正式場合中使用“五拜三叩”之禮,還有接聖旨時也要跪著。下級見上級也要頓首——扣頭觸地,但是上級對下級只需要頷首致意即可。胥吏見文官,必下跪,行拜首兩次。學生見老師,百姓見官員時,也得行拜首禮。到了明朝中後期,武官見了同級別的文官往往直不起腰來,有的甚至還要下跪行禮。至於萬曆時的李維楨慨嘆道:“

今天下名存而實亡者,武臣是也。”

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種禮節,讓後人風骨每況愈下


明朝除了正式禮儀場合,平日殿上面君,只需要雙手抱拳對皇上拜即可。到了清朝,跪禮就更加嚴格了,《清會典》規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也就是說除祭告天地、祭祀祖先外,臣子面見皇帝都得三跪九叩。不止君臣之間,自下而上,下級跪上級,百姓跪官吏,天地君親師,無一可免跪拜。有清一代,這種帶有極端奴性和臣服色彩的跪拜儀禮,使人數更少的滿人成功化解漢人的自我意識,穩固自己的統治。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之際,61歲的李鴻章每日在總督署中進行三次三跪九叩自我訓練。64歲的當國帝師翁同龢更甚,每日晚睡前進行五次三跪九叩自我訓練。這些行為如果放在宋之前,那些士大夫們是絕不會這樣自降低人格的,但是清朝的頂級文官們確已經習以為常了,可見文人氣節下降之大!


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種禮節,讓後人風骨每況愈下

自宋朝後,後世越跪越多,動輒便跪,見到級別高一點的就要跪,跪軟了膝蓋,跪斷了風骨、跪軟了氣節……國人的氣節風骨在一次次下跪中喪失殆盡,只剩下了奴性!其影響直至新中國建立,因跪而產生的奴性才逐漸消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