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不會走路,3歲不會咀嚼,別不當回事!溫州醫院的篩查發現讓人震驚:100個孩子裡有5個發育落後!

2歲不會走路

家長說,沒關係,總會走的

3歲不能清楚叫爸媽

家長說,那是“貴人語遲”……

真是這樣嗎?

記者日前從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瞭解到,在去年篩查的2萬餘名兒童中,查出發育落後的佔到了5%,這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2歲不會走路,3歲不能清楚發音的孩子。特別是一些早產兒,肢體的運動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孩子,如果不盡早進行相關訓練,可能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不少家長只關心孩子營養夠不夠、有沒有生病,而往往忽視了在其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一些精細發展變化。醫生提醒,家長切不可抱有“路總會走的、話總會說的”這種想法,要按時帶孩子進行體檢,特別是家有早產兒的家長,更不可存僥倖心理,對於發育落後問題早發現、早治療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早一點,再早一點

早治療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2歲半的小晴(化名)在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治療已經快10個月了,目前,她可以跟人進行交流,走路還不是特別穩,不扶著就無法自行上下樓梯。這種狀況想在下半年上幼兒園的小小班還是有一定困難的,而這也正是小晴爺爺著急的地方。

小晴的父母在義烏工作,小晴從出生便一直跟著爺爺生活。為了進行治療,爺爺帶小晴租住在醫院附近,現在,每週一、三、五上午都是小晴的治療時間,其他時間爺爺會帶著她玩。“這不是簡單的玩,我要告訴她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要讓她練習走路,上下樓梯,這樣才能讓她加快康復的速度。”

小晴是個早產兒,媽媽懷孕6個多月便生下了她,她在保溫箱裡待了40來天才回家。爺爺其實早就注意到小晴跟其他同齡孩子的差距了,5個多月時還握著拳頭,手不會張開。10個多月時不會坐,1歲多了還不會走。也多次告訴了小晴的父母,說得帶孩子去看看。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有什麼問題,還說小孩子最後總是會走、會坐,不著急。直到小晴快2歲時,媽媽見她還不會走,而其他同齡孩子都走得飛快了,這才擔心起來,給醫生一評估,小晴的語言以及運動功能都明顯落後,必須要進行康復治療才行。

“經過一系列的治療,小晴的語言功能現在還算可以,但仍弱於同齡孩子。運動功能還差一些,經常會踮腳走路,也無法獨自上下樓梯。這樣便會影響到她上幼兒園。”康復治療師厲俊海惋惜地說,如果小晴能早一些接受治療,下半年她就可以入園了。可按目前的情況來看,入園恐怕要延遲了。

在另一間治療室,康復治療師徐圓圓正在給3歲的小貝(化名)進行言語與吞嚥訓練。由於小貝不喜歡吃硬的東西,家長便把所有食物都煮得爛爛的,還碾碎了給小貝吃。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已經影響了小貝的咀嚼功能,進而讓他的發音吐字也含糊不清。見小貝說話不清楚,家長才著急帶過來看。“現在進行治療還是遲了,不僅影響了孩子的發音,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徐圓圓說。

在採訪過程中,幾名康復治療師均提到了“早治療”的重要性,他們說,對於重度發育落後的孩子來說,過了最佳治療期有可能毀了他們的一生。

每年新建檔早產兒五六百名

其生長髮育更應引起重視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進行康復治療的孩子都是早產兒。“沒錯,早產兒發育落後的風險要高於普通孩子。”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張宇表示,因此,早產兒的家長更應密切關注其發育情況,不可抱著僥倖心理,也需要有一顆平常心來接受孩子可能存在發育落後這一事實。

兒童保健科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桂敏告訴記者,每年門診新建檔的早產兒有五六百人,這還不算之前累計的人數。近幾年,過來建檔的早產兒數量明顯增多,桂敏分析,一是跟家長的認識逐漸提升有關,另外,也不排除隨著產科技術的發展,早產兒死亡率在逐年下降,進而也讓早產兒數量得以增加。“事實上,早產兒都是需要進行長期隨訪評估的,發現問題最好是在3歲以內便開始進行干預,但臨床上,不重視的家長並不少見。”桂敏說,現在的情況好多了,一般在這裡出生、體檢的孩子,都能通過系統的檢查進行專業的評估,排查問題,接受進一步的治療。“臨床發現,越是學歷高的家長,對孩子發育的狀況越關心,一旦發現問題,便會及時過來就診。”

“不少家長覺得早產兒不就是早出生幾個月嗎,好好餵養就行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張宇介紹,早產併發症是五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不僅如此,小於32周出生的寶寶,發育異常的幾率為24.5%,而小於28周出生的寶寶,發育異常幾率高達52%。中晚期早產兒的發育異常風險率也不低,一般不高於5%。所以,早產兒可不是日後餵養好這麼簡單,家長不僅要關心其體格情況,更要關注發育狀況,並及時進行發育促進的訓練以及規範的康復治療。另外,早產兒還應進行一些必要的檢查,如聽力評估、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兒童眼病篩查和視力檢查、貧血檢測等,以排除疾病。

建“一站式兒童診療”平臺

有異常及時進行專業評估

繼2017年成為第二批殘疾兒童省級定點康復機構之後,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婦女兒童醫院日前又獲批成為第三批殘疾兒童省級定點康復機構,這意味著其在肢體康復治療基礎之上又增加了智力康復治療項目,覆蓋面更廣了。

張宇介紹,目前,像發育遲緩、腦性癱瘓、遺傳代謝性疾病、顱腦損傷所致的四肢肌張力異常、肌無力、偏癱等肢體功能障礙,以及尖足、膝內翻、膝外翻等步態異常,均可以在這裡進行治療。2000餘平方米的課內場地,設置了認知言語訓練室、感覺統合訓練室、聲光訓練室、理療治療區域、集體課教室等,可通過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言語治療、物理因子治療、感覺統合訓練等手段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每年治療量達到6000餘人次。

每個時期,孩子的發育情況都會有明顯變化。張宇提醒,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狀況,家長需引起注意,可找專業醫生進行評估。

●從出生到1個月

對大的聲音或強烈的光線沒有反應,或不能輕鬆地吸吮或吞嚥,或身高、體重不增加。

●1-3個月

身高、體重和頭圍指標沒有增加,或不能對別人微笑,或兩隻眼睛不能同時跟隨移動的物體,或聽到聲音時不能轉頭尋找,或俯臥時不能撐起頭和上半身。

●4-6個月

不會用手抓東西,或體重、身高不能逐漸增長,或不會翻身。

●7-9個月

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捏取東西,或對新奇的聲音或不尋常的聲音不感興趣,或不能獨坐,或不能吞嚥菜泥、餅乾等固體食物。

●10-12個月

當快速移動的物體靠近眼睛時不會眨眼,或不會模仿簡單的聲音,或不能根據簡單的口令做動作,或不能自己拿奶瓶喝水喝奶。

●1歲-1歲半

還沒長牙,或不能表現出憤怒、高興、恐懼等情緒,或不會爬,或不會獨站。

●1歲半-2歲

不會獨立走路,或不試著講話、重複詞語,或對一些常用詞不理解,或對簡單的問題,不能用“是”“不是”回答,或認不出鏡中的自己,或囟門沒有閉合。

●2歲-3歲

不能自如地走、經常會摔倒、不能在成人幫助下爬臺階,或不能指著熟悉的物品說出它的名稱、不能說2-3個字的句子,或不能根據一個特徵把熟悉的物品分類,如把吃的東西和玩具分開,或不喜歡和小朋友玩。

●3歲-4歲

聽不懂別人說的話,或不能報出自己的名字和年齡、不能說3-4個字的句子,或不能自己一個人玩三四分鐘,或不會原地跳。

●4歲-6歲

不能交替邁步上下樓梯,或不能安靜地聽完一個5-7分鐘的小故事,或不能獨立完成一些自理技能如刷牙、洗手等。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三路

責編:彭永棠

主編:錢中彪

審核:陳泰漲

監製:陳亦全 陳希瑜

總監製:陳振仕

這些內容你可能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