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收音機這東西,傳入中國,也有一百年左右了,中國的收音機博物館也不少(詳見此前我寫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國的收音機(無線電)博物館》一文。

我對收音機的熱愛吧,是從小時候就開始了,現在愛上逛博物館,就很留意博物館中關於收音機的放置。

今天展示一下近兩年在博物館中看到的收音機。順便介紹一下涉及的博物館,涉及到需要購門票的博物館,我都會有註明。

一、發現地:廣西民族博物館

這是在桂民博的《百姓尋常物,歷史深轍痕——“昨日時光”百年老物件展》上拍的。這個展板告訴我們晶體管收音機的產生及在中國的發展。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在下圖的左邊這臺是“美多”的便攜機,右邊的是什麼品牌收音機,沒看出來。圖下的鶯歌收音機是廣西造。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這臺機應該不是品牌產品,應該是當年的收音機愛好者自己用木板做的收音機。60-70年代的收音機仍然是一個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家電,自己做收音機,是一個很普遍的行為。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廣西民族博物館是廣西僅有的兩家一級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以銅鼓為主。常設陳列有《穿越時空的鼓聲——銅鼓文化展陳列》《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

廣西民族博物館藏有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1955年在廣西北流水湧庵發現,雲雷紋大銅鼓的鼓身高度為67.5釐米,鼓面直徑為165釐米,重達300公斤,被譽為“銅鼓之王”。廣西民族博物館也以藏有銅鼓300多面,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

二、發現地:青島郵電博物館

這臺收音機,是在青島郵電博物館的塔樓1901廳上的良友書坊拍的,旁邊還有貓王的收音機,但我感覺這臺機好象不是正經的收音機,而是一種模型、道具,專門造來給人當擺設用的,看那個度盤處,特別明顯,不懂機友們怎看?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青島郵電博物館位於青島市安徽路與廣西路交界處,是膠澳德意志帝國郵局舊址。這座樓始建於1901年,是青島現存最早的郵電營業樓。博物館一樓為接待大廳、古董電話牆、膠澳1901慢遞、紀念品商店;二樓為主展廳;四樓為塔樓1901廳,這是青島市目前唯一開放的百年木質塔樓,塔樓1901廳的雙塔樓哥特式的構造,展示了120年前的建築技術。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青島郵電博物館外觀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電話機——1905年愛立信公司生產的壁掛式木刻電話,目前全世界僅存不到十部。

我在2018年曾去實地參觀,覺得此館的最大發現就是塔樓上的良友書坊,可以在那打發一下午:一本書,一杯咖啡,一段時光。在那裡,你可以找到十幾年前的參觀者留下的日記、寄語。

博物館需要購買門票:50元。

三、發現地:瀋陽趙四小姐故居

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因1929年至1931年趙四小姐在此居住而得名。這兩層小洋樓位於現瀋陽張氏帥府後門的邊上。

趙一荻1927年夏與張學良相識,此後,不顧家人反對,不計名分與張學良同居,而於鳳至感念她的一片真情,力主將此樓買下並親自裝修,1929年底,趙一荻即搬到此樓居住。佔地547平方,內設有舞廳、琴房、書房,既有中國傳統的描金彩繪,又有歐式雕塑廊柱。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這臺收音機擺放在二樓的書房的窗邊,想來應該是當年趙四小姐與張學良的玩物,幾十年後,二位也早已作古,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了。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下面這張圖是我在張氏帥府的“百年張學良展”上拍的,反映的是張學良被常凱申軟禁在臺灣時,在聽收音機的場景,臉上的落寞展現無遺。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翻拍於瀋陽張氏帥府

堂堂一位擁兵幾十萬的將軍,一槍不放,就退回關內,晚年,落得個聽收音機、餵雞、養狗的平常人的生活,留給世人的是一個“不抵抗將軍”的名頭,也不知他有無感覺遺憾?

張學良聽收音機的處所是臺灣省新竹的井上溫泉,當時的臺灣竹東山區除了山地居民原始耕作外,與外界多無聯繫,交通尚不通暢,更談不上用電及電話,晚上多靠油燈照明,國外友人或朋友送來的小電器,張學良都戲稱“多為廢物”。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井上溫泉遠離城鎮,為此張學良親手開荒種地,自給自足。翻拍於瀋陽張氏帥府

張學良被押往臺灣後,由於沒有兌現確保張學良無事的承諾,宋美齡深感愧疚,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改善張學良的生活,不僅派人送來食品、藥品,還送來收音機、雜誌、照相機,供張學良打發無聊的時間。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張治中三訪張學良及張學良伏案寫日記的照片,翻拍於瀋陽張氏帥府

宋美齡送來收音機時交代“我已裝了電池,你打開就能收聽……我希望它帶給你樂趣”。這是張學良在井上溫泉唯一能使用的“家用電器”,也使他後來養成聽收音機的習慣。而這一臺收音機在張學良前往美國之時,也刻意的帶了過去,至今存放在博物館。

張學良因用油燈熬夜,視力很差,很難看清收音機上的波段刻度,因此他就在臥室擺放了好幾臺,請人分別固定好波段,這樣他想聽什麼電臺的節目就打開哪臺收音機,通過收音機來得以瞭解外界的變化。

門票:不單獨售票,持張氏帥府門票(需50元)才能進入。

四、發現地:上海電影博物館

上海電影博物館,不是“上海市的”電影博物館,而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收藏了很多當年的上影人或者由上影拍影的電影中的主角使用過的物品,因此知名電影人使用的收音機也就成為了我拍攝的重點。

下面這臺是湯曉丹導演使用過的春雷牌收音機。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說起湯曉丹,可能光聽名字不一定有印象,但一說《紅日》《渡江偵察記》《南昌起義》《南征北戰》《廖仲愷》這些電影,大家是否都感覺很熟悉呢?

這些電影都是湯曉丹導演的,湯導演曾獲得過第24屆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第4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湯曉丹導演,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下面兩臺收音機,是20世紀30-40年代中國早期電影製片公司使用的老式收音機道具,也是真的收音機。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下面這臺收音機,可以說是一眼就能認出來的“紅燈754”收音機,因為我家也曾有過一臺。這是音樂家王雲階曾經使用過的收音機,由他的兒子捐贈給博物館的。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光說王雲階,估計大家也是一頭霧水吧,但一說電影《三毛流浪記》肯定都知道吧——90後的小哥哥小姐姐不知是否知道呢?

大家都知道漫畫家張樂平是“三毛”形象之父,而王雲階卻是“三毛”扮演者王龍基的親爹,這也是我參觀上海電影博物館後才知的。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王雲階夫婦和7歲的“三毛”(右)的合影,圖片來源:網絡

上海電影博物館位於徐彙區漕溪北路原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總體面積達1.5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電影主題博物館。博物館分為四大主題展區,五號攝影棚及1座藝術影廳。

上海電影博物館呈現了百年上海電影的魅力,生動演繹了電影人、電影事和電影背後的故事,是滿足大眾電影文化需求的藝術聖殿,也是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為重要的展示窗口之一。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上影片頭中的標誌性雕像

參觀上海電影博物館,得先從一樓搭乘電梯到四樓,再慢慢逛到一樓的。一出電梯,就是一條“星光大道”,當你走在上面,周圍會響起歡呼聲,此起彼伏,讓參觀者體驗紅毯明星的榮耀。這個時候,你適合挽著一位女子走過紅地毯。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星光大道,地板下是紅色的燈泡

上海電影博物館門票:60元。上海電影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很有創意,是電影海報。

五、發現地:瑞士日內瓦國際紅十字會博物館

這臺高懸的收音機不懂是什麼品牌,但看樣子是外國貨,不會是中國出口的。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收音機懸掛在國際紅十字會博物館一個展示單元中,是這家博物館唯一收音機。這個展示單元是告訴大家收音機在應對突發大範圍災害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40年前,在唐山大地震發生後,抗震英雄李升堂第一個通過無線電向中央彙報了地震災情。40年後的今天,在網絡通訊信號和電視衛星信號無法第一時間抵達的災區,廣播憑藉傳播速度快、覆蓋率高、設備方便易行等其他媒介無法企及的優勢,在世界歷次重大災難的報道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美國,至今仍有95%以上的美國人保持著每週收聽廣播的習慣。68%12歲以上的美國人每天都收聽廣播。在地質災害多發的日本,每個家庭的應急包裡都有收音機。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國際紅十字會博物館外觀。圖上,亂穿馬路的(其實左邊還有一人的,我截掉了),都是對面的聯合國機構上班的外交官們,在外國,不停車禮讓斑馬線的也不少啊。

目前,世界各國都把廣播作為災難中應急傳播的主要工具,但在我國,仍然沒有明確提出要求大家在日常的應急裝備中放置收音機,希望看了本文後的博友如果想多瞭解一下收音機,可以關注我的收音機主題公眾號“北緯21度收音機”。

國際紅十字會博物館門票:10瑞朗

六、發現地:雲南昆明盧漢公館

這臺美國PHILCO(飛歌)收音機,我可以保證這是一臺真的收音機,而不是模型。這個收音機的造型與山進的WR12的收音機,很相似,度盤的傾斜度及在收音機面板中位置幾乎一樣。這個造型圓潤可愛,不大不小,大概是3個巴掌大,與貓王2的大小差不多。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盧漢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雲南起義領導者。盧漢公館,現在改為“雲南起義紀念館”,再現了盧漢的生平事蹟和雲南起義的歷史,成為昆明市又一歷史文化地標。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盧漢公館一角

七、發現地:廣西南寧市博物館

這是南寧市博物館的一個民俗展廳,展示的是20世紀50-70年代南寧人家的家居環境。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其中有兩臺收音機,一臺是放在木箱上的紅燈臺式機,還有一個放在舊木箱的便攜收音機。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紅燈704”,在70年代時,我家曾經有過一臺,後來應該是被我拆壞了。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下面這臺鶯歌牌收音機,是1976年南寧市無線電三廠試製並批量生產的八管兩波段便攜式821型收音機,據說該機的線路、工藝結構及外殼均為自行設計、自行製造。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南寧古稱“邕州”,至今的簡稱也是“邕”,在博物館大廳中,展示有“邕”字藝術裝置,既體現了眾水環城的“邕”字本義,又由“邕”與“雍”通假,引申出“熙融和睦”的文化內涵。

但是說了這麼多,做了這麼多,南寧市博物館卻自稱為“南博”,而南京博物院和深圳南山博物館也都自稱“南博”,在此我建議南寧博物館不妨把簡稱改為“邕博”。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南寧博物館一樓大廳的“邕”字裝置

南寧博物館共設有五個常設展,分為:“邕容華桂—古代南寧陳列”、“邕城百年—近現代南寧陳列”兩個基本陳列;“1929南寧兵變展”、“大地飛歌—南寧民歌藝術展”、“紅土情韻—盧權智紅陶藝術展”三個專題展。看,“邕”字用得何其多?

八、發現地:廈門紅點設計博物館

下面兩臺收音機是獲得過德國紅點設計獎的展品,這兩個都是法國LEXON的收音機。上面這臺是應用了藤編作為產品外飾,很有創意;下面這臺是MEZZO,採用ABS材質製成機身,流線型線條以及一體式的天線讓它的整體性更佳突出,配有兩個可按旋鈕,輕輕按下即可打開電源,旋轉旋鈕即可調頻,同時可做MP3設備的音頻輸出。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我印象中,山進的收音機獲得過紅點獎,建議與這個紅點館商議一下,是否把中國的收音機也收進館展出,提升一下中國產品的佔比。

廈門紅點設計博物館是全球第三座紅點設計獎博物館,門票88元。

九、發現地:北海近代外國領事機構歷史陳列館

北海近代外國領事機構歷史陳列館原為“英國領事館舊址”,建成於1885年,由英國領事館第二任領事阿林格聘請英國建築師設計,是西方國家在北海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也是北海近代建築中的代表性建築。

放置在展廳裡的這臺落地式收音機,不懂是什麼品牌的收音機,應該是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的產物。有知道的機友、博友留言告訴我。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英國領事館舊址曾經是我讀初中時的教師辦公室所在地,以前調皮,沒少被老師拎到那訓話。時光荏苒,一晃已經畢業30年。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英國領事館舊址,本圖由博友“九格格”提供技術支持

北海近代外國領事機構歷史陳列館一共兩層,共5個展廳,主要用於介紹外國駐北海領事館的設立、領事館的業務活動、領事館對北海的影響、外國人在北海的生活以及國內目前現存的部分近代英國領事館的概況,同時展出了相關的文物資料。

十、發現地: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

這是在講武堂博物館中的“中國遠征軍”展上看到的電子管收音機,同樣看不出是什麼品牌型號。“ 中國遠征軍”展是中國第一個全面介紹國民黨軍隊抗日的歷史展。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早期著名軍事院校之一,從這裡走出了以新中國開國元勳朱德、葉劍英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軍事將領。

講武堂的舊址於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加掛“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牌子,強化其收藏、展示、教育功能。

講武堂的主題展覽《百年軍校 將帥搖籃》分為“講武堂的創辦”、“輝煌業績”、“將帥錄”等三個部分,全面介紹了講武堂的創辦背景、軍事教育體系及歷史作用。

博物館裡的收音機

我在將帥錄中,看到了我的老鄉——李明瑞將軍,李將軍厲害到什麼程度?打跑過李宗仁,憑這點,能吹牛叉啦,所以,我的進瑞姑基本上一講北流史,都會講李明瑞,我的進瑞姑也是一位厲害人物,我們家族1988年版的《覃氏族譜》裡唯一有小記的女士。

—第92篇,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