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之初吴三桂势如破竹,却终究未能北上,背后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由少数民族占领统治地位的现象虽然不常见,但也曾经出现过,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元朝与清朝。元朝统治时期中原文明的地位非常尴尬,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地位,都远远比不上蒙古族人,所以才会引起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抗,直到明朝建立终于“拨乱反正”。

与元朝相比,清朝存续的时间久且民族更加团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吴三桂这个人,先是反叛明朝后来又因削藩之事反叛清朝,其名声评价并不是很高。那么,吴三桂既然有反抗朝廷的能力,却为何没有趁势北上呢?

反叛之初吴三桂势如破竹,却终究未能北上,背后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明朝末年,李自成等各方势力纷纷揭竿而起

吴三桂虽然是明朝的肱骨之臣,却私心甚多只重名利

首先来看明朝的内部形势,朱由检虽然是一个特别勤政的皇帝,但明朝前期积压的危机太多,单靠皇帝一个人是根本无法挽救颓势的。尤其是明朝末年财政亏空严重,既没有强劲的兵力储备也没有足够的粮草,谁都不会真心替朝廷忠诚。除了投降清军的吴三桂以外,明朝其他的臣子也是出名的墙头草,面对闯军的入侵不但没有抵抗还纷纷投降示好,这样的明朝如何抵御外敌入侵呢?尤其是军事主力孙传庭兵败以后,明朝覆灭瞬间就变成了时间早晚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吴三桂降清也是大势所趋,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实力与手下兵将。

《明季南略》中记载:“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

其次,吴三桂虽然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却更在乎自己。在明朝局势岌岌可危的时候,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不但辜负了皇帝的嘱托,还想带着手下兵马投降李自成,这对于他来说既是污点亦是转机。可是不久以后,吴三桂又调转脚步投降了清军,种种行为实在是匪夷所思。

其实对于当时的吴三桂来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背叛,肯定要找实力更强的人依附,这样才能顺利保住自己的地位。

反叛之初吴三桂势如破竹,却终究未能北上,背后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作为明朝的肱骨之臣,吴三桂因削藩一事互相不信任

最后,清朝虽然给了吴三桂加官进爵的机会,却又因削藩一事触及其利益。不管是投降清军还是起兵反抗削藩,吴三桂看重的始终都是个人利益。当康熙皇帝决意撤藩以后,吴三桂等人阻止不成只能选择起兵,后来又联系其他几位藩王一起,再加上郑经的暗中帮助,成功组成了反叛势力。在多方的协助之下,吴三桂起兵之初形势大好,先是攻下湖南后来又拿下长江以南,逼得满清将士且战且退。只是很可惜,他的反叛之路也到此为止,不但没有成功北上拿下京师,还被清廷迅速剿灭,连带着他的盟友也没有好下场,“三藩之乱”终于落下帷幕。

常言道“万事无绝对”,吴三桂这几次反叛虽然不仁义,但也可以理解,乱世之时谁都想为自己谋利。但是,既然形势大好实力强劲,又为何会在北上之前戛然而止呢?

反叛之初吴三桂势如破竹,却终究未能北上,背后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三藩之乱过程图解

吴三桂的反叛势力虽然声势浩大,但内里却矛盾重重

首先来说,吴三桂虽然联合了很多对清廷有异心的人,但并没有真正的收服其他势力,所以在行动过程中处处受到掣肘。明末清初的时候,吴三桂为了帮助清廷统一中原,居然丧心病狂的处置了永历帝,这些举动放在明朝遗老眼中无疑是不忠不孝,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抹灭不了。因此,吴三桂反抗清廷时打出的“反清复明”口号便成了笑话,很少有人愿意出面支持他。至于其他几位盟友,尚可喜对撤藩一事不置可否,王辅臣则是墙头草,谁都不是出于真心。再说背地里支持吴三桂的郑经,他虽然不满于清廷的统治,却同样不信任吴三桂,出言支持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吴三桂能顺利搅混当前局势的话,郑经便可以趁势为自己谋利。总而言之,吴三桂手中的实力看似强劲,其实就是“纸老虎”经不起推敲,所以他不敢轻易深入清廷内部,否则下场只会更加凄惨。

据《清史稿》记载:“吴三桂子应熊、孙世霖伏诛。三桂仓卒起兵,而名义不扬,中悔。”

反叛之初吴三桂势如破竹,却终究未能北上,背后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吴三桂北上情景--看似实力强劲

吴三桂之所以能占尽上风,一方面是因为反叛之初众人齐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出兵太快让清廷措手不及,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而且,他手中并没有太多兵马,很难支持长线部署。吴三桂手里真正能用的只有区区五万余人,实在没办法只能向王辅臣借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暂时挽救颓势,顺便争取足够的时间调兵。可是,王辅臣同样不是个好相与的人,他不但没有同意吴三桂借兵的请求,反而几次推脱想“坐山观虎斗”,吴三桂只能面临无兵可用的窘境。

再者说,即便吴三桂有意调兵遣将,但不管是征集还是选拔训练都需要不少的时间,短期内根本就无法实现,所以他只能暂时按兵不动以观后效。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与军饷,吴三桂失败是迟早的事情。吴三桂的叛乱速度虽然势如破竹,但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清廷中心,所以后方补给便成了大问题。与吴三桂相比,清朝不但国库充足还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很快便挽回了劣势,吴三桂再不能前进一分。一边是空虚的后方补给,一边是兵强马壮的八旗将士,吴三桂投鼠忌器不敢北上。经历了种种变故以后,吴三桂的身体状况也出现了大问题,很快便病重难愈撒手西去,三藩的联合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反叛之初吴三桂势如破竹,却终究未能北上,背后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康熙皇帝画像,一生功绩无数福泽后代

总结

在三藩之乱的整个过程中,吴三桂虽然表面上是众人的首领,却并没有真正号令三军的权力,这种各自为营的联合很容易溃散。不管是政治上的不得人心,还是多次反叛的名声,对于吴三桂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也是其他几人始终不能信任他的根本因素。而且,吴三桂的反叛之路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朝臣百姓的支持,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失败。与吴三桂相比,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既有野心更有实力,而且为削藩一事准备良久,足以应对各种危机,此后大清朝的发展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清史稿》、《明季南略》、《吴三桂纪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金张许史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评论分享转发关注,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