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務正業”的本事,可能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當今社會,有兩個詞特別流行:一個叫“跨界”,另一個叫“斜槓青年”,其實本質上說的是一個東西,說這兩個詞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達芬奇。

提起達芬奇,眾所周知,他是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如果你認為他只會畫畫,那就大錯特錯了。

達芬奇學識淵博、多才多藝,除了是畫家,他還是發明家、 醫學家、 生物學家 、 地理學家 、音樂家、大哲學家、詩人、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集眾多身份於一身,儼然就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主,但卻也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

說一個很多男同胞熟悉的東西,汽車的CVT變速箱,就是由達芬奇發明的。

文、理、工的混搭,並且能夠樣樣出彩,單憑這一點,絕對可以讓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獻上膝蓋。

可以說,達芬奇簡直就是跨界之父、斜槓鼻祖。

那些“不務正業”的本事,可能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達芬奇

達芬奇的全能,緣於小時候培養的多種興趣和愛好,並在此基礎上精進成為個人的特長,而這方面,恰恰是中國式教育的一個短板。

不信的話,我隨便問一個問題:中國的70後和80後們,除了本職工作外,你們是否有自己的愛好?又是否有自己的特長?兩個問題都回答“是”的人,相信所佔比例極低。

當然,這裡說的愛好,不是指基於享受動機的愛好,而是指基於創造動機的愛好。

打個比方:有人喜歡吃東西,所以愛好品嚐各種美食;有人喜歡電影,所以經常到電影院觀看電影,這兩種愛好都是基於個人享受的愛好。只有因愛好美食,進而動手製作美食,因愛好電影,進而參與電影的製作,才是基於創造動機的愛好。

我以前每天下班時,會經過一段小販聚集的路段,有一個師傅,做的炭烤燒餅非常好吃,外焦裡嫩,咬在嘴裡麥香四溢,所以我經常會買來吃。

有一次,因為買的人太多,導致燒餅供不應求,我不得不在一旁等著下一爐燒餅出爐。等候的間隙,我問燒餅師傅,他的燒餅如此受歡迎,秘訣是什麼?

燒餅師傅告訴我,兩年前,他還是一名工廠流水線的打工仔,平時自己就特別喜歡吃這種燒餅,在一次買燒餅時,他突發奇想:為什麼自己不能學著去製作燒餅呢?不僅可以自己吃,還可以作為一門小生意。

心動不如行動,於是,師傅花了幾千塊錢,置辦了製作燒餅的設備,開始製作燒餅。雖然沒有師傅教授,但憑著自己對燒餅的喜愛,製作技藝越來越高,燒餅也越來越受歡迎。

據師傅自己說,他現在也不用到工廠上班了,每天中午出攤做燒餅,做到晚上八點收攤,一天八小時的純收入,至少在500元以上。靠著小小的燒餅攤,雖不敢說實現了財務自由,卻也有著一份不錯的收入,足夠師傅養家餬口。

你看,燒餅師傅憑著吃燒餅的愛好,進一步將它發展為一門手藝,所獲得的收益,遠遠超過了在工廠流水線打工的同齡人,從事的還是自己感興趣的事,可謂一舉兩得。

所以,個人愛好,只有上升到以創造為動機,才會產生價值。

我以前單位有一位領導,是八十年代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教育背景絕對光鮮。雖系出名校,學的是工科畢業,可這位領導對從事技術研究的人員不屑一顧。

領導經常對下屬說,在職場上混,最重要的是職位,只有職位足夠高,才能獲得更大的平臺和收入,只會埋頭做事研究技術的人,註定難有大的出息,要謀求高職位,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跟對領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在中國傳統教育中,讀書並當官是王道,體現在職場亦是如此,任何與之相悖的言行都被視為“不務正業”。

在這樣的文化傳統影響下,絕大部分的70後和80後們,都把讀書當成了唯一的“愛好”和出路。

認真讀書——努力工作——成為領導,是絕大部分人的人生方向,這種近乎線性的軌跡所帶來的收益,只能是線性的,要想獲取指數型的收益,只能是小概率事件。

即便如此,沿著這條路徑向前,能達成目標的人,不會超過10%,大多數人,只能淪為別人的墊腳石。

看似平直的路,往往越走越難,看似曲折的路,往往越走越順,而大多數人,總是順從人性,選擇了前者。

“玩也是一種生產力”,這是馬化騰說過的一句話。

作為互聯網“BAT”三大巨頭之一的騰訊掌門人,馬化騰無疑是真正的互聯網大佬和成功人士,可這位大佬在創業前賺取的第一桶金,竟然不是通過計算機或互聯網。

1993年,馬化騰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開始做軟件編程工程師。1998年,馬化騰和朋友合作開發“股霸卡”,在賽格電子市場銷售,出色的銷售業績使他有了相當的原始積累。

但馬化騰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是來自股市,通過炒股,他將10萬元炒到了70萬元。

通過“玩”和“不務正業”,馬化騰為自己打下了經濟基礎,從而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創業之門,直至一飛沖天。

那些“不務正業”的本事,可能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馬化騰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為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人們都在提倡利用好“碎片化”時間,來給自己充電,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麼簡單。

我發現很多人,在工作之餘或下班後,唯一能做的事,不是玩手機就是打電腦遊戲,我曾經問他們為什麼不利用這些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得到的回答讓我深感意外。

我曾經以為:他們是安於現狀、貪圖安逸才會表現為這樣。

事實上,除了極少數人屬於這種情況,絕大部分人給我的回答是:他們並不是不想學習,只是除了工作,他們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找不到方向,自然只能通過手機和電腦來打發碎片時間。

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成功越來越成為小概率事件,要提高成功的概率,最好的辦法,不是強行通過那根獨木橋,而是另闢蹊徑。

馬雲本是學校的英語教師,卻通過互聯網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世界第一汽車品牌豐田,在做汽車之前是做織布機的。

無數個人和企業成功的先例告訴我們,跨界發展,是通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那些成功的大佬或企業,無一不是將“不務正業”發揮到極致,才會有後來的輝煌和偉大成就。

沒有興趣和愛好的人生是可悲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大部分80後及之前年代的人,是典型的最不會“玩”的人。

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雖然都沒有“不務正業”,但人生也是可悲的,不僅人生無趣,也因此而葬身在“獨木橋”上,無法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競爭力,失去了更多可以成功的機會,是無助,更是無奈!

那些“不務正業”的本事,可能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