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州市民,见证了取暖方式的时代变迁 你知道几十年前是怎么取暖的吗?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宁田甜文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

1967年冬,河南省节约用煤办公室、河南省煤建公司、郑州大学等32家单位联合发出《郑州市节约用煤倡议书》,郑州市民积极响应,他们挖掘燃料潜力,充分利用废次物资燃烧取暖,这样不仅减少了煤炭消耗,又节省了大量开支。

市民王怀民说,父亲那时是个木工,为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冬季取暖不烧煤。父亲每次下班总会从单位带回来一些刨花、电锯裁下的边角废料生火取暖。寒冷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烤火的场景温馨而幸福。

不过,每次生火取暖,都会弄得满屋子浓烟。刨花特别容易着,但不耐烧,往往是刚放上去就烧没了;如果碰到湿木柴,不起火光冒烟,呛得全家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所幸那时候住的房子八下透风,不需要考虑缺氧问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王怀民回忆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蜂窝煤成了郑州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不但平时烧火做饭离不开它,到了冬天更是一家老小取暖的保障。

那时,郑州市居民的供煤工作,实行划片、定点、凭证记数、限量供应的办法。每年第四季度,居民携带《郑州市煤建公司城镇居民生活煤供应证》、户口本、粮本,到居委会办理下年度的购煤票。

蜂窝煤是按照家里人口的多少,每个月凭票供应的,1至3人一个标准,4至6人一个标准,7人以上一个标准。王怀民家里人口少,每个月只能购买130块四寸蜂窝煤。那时,蜂窝煤称作成型煤,分四寸、五寸两种规格。四寸的每块0.0196元,五寸的每块0.0327元。

王怀民说,每年冬季是用煤的旺季,蜂窝煤特别紧俏,有时候跑好几家煤店都买不到。在他的记忆中,为了能买到蜂窝煤,有几次都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和父亲一起拉上借来的架子车,冒着刺骨的寒风,吃力地往煤店赶。虽然手脚冻得麻木,但一想到煤炉里那温暖的红光,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整个冬季,煤炉始终保持着室内的温暖,寒潮一次次袭来一点也不觉得寒冷。不过封火是一门手艺,如果封得好,差不多一个冬天就生一次炉子;要是技术不到家,要么去别人家夹一块燃烧着的蜂窝煤,要么就得自己重新生火了。

如今

王怀民说,现在郑州市区已经没有人用煤取暖了,再也看不到黑乎乎的煤堆,再也闻不到呛人的浓烟,更不用担心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了。

“离11月15日正式供暖还有几天时间,家里的暖气片就开始升温了。昨天晚上,我卧室里的温度已升至18℃,我睡觉盖了个薄被子也没觉得冷。”王怀民抚摸着自家的暖气片,微笑着对记者说,“此时,室外寒气袭人,室内却暖意融融,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好处,我不光身上暖和,心里头更暖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