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一樣的歌-曇華林》作者:原上菁

《風一樣的歌-曇華林》

作者:原上菁

《風一樣的歌-曇華林》作者:原上菁

夢中的曇華林啊,青蟬一樣的歌。風來這裡自知徘徊,雨打廊簷,是鄰里表訴的清怨。它本安靜,終日冥思,它好空寂,梧桐院落。它留得住童年,也隨你老去而蕭索。

還去爬山聽寺鐘嗎?可還識得那依稀可辨的晚籟,杳杳隨風飄過馬道門,又上鼓架坡.....

——原上菁

《風一樣的歌-曇華林》作者:原上菁

我們這一代人有號稱。號稱激越而高亢,一以而貫之。

把命運與時代相聯,就有使命感了;說自己是人民的兒子,就有家國情懷了。從來都是“捨我其誰”的豪邁,少一些“慎獨懷虛”的警醒。如此性情飛揚,只管“大膽落墨”,未必“細心收拾”。稍失頓挫,就脆弱,就茫然,就“悔與不悔”糾結一輩子!

恆兄就不是這樣子。他從小沉靜,多思,不慕思時華。


他聽課專注,字跡工整,考試成績優秀。他說普通話帶有濃重的漢口閭巷俚音,課上從不舉手答問!偶爾老師提他問,他即“坐如鐘”轉“立如松”,胸有成竹料守口如瓶。音樂課他不怕,歌以詠志人人平等。說有哲言:“人有口音不同,音樂有四部和聲”!

恆兄早慧貴有繪畫天賦,他抱道自學,無師自通。五歲畫如來,七歲畫觀音,九歲把關公舞大刀畫在老宅樓梯拐角的一面牆上。1963年上初中“向雷鋒同志學習”,學校宣傳刊上他畫一小兒莫名哭鬧雷鋒叔叔掏一張票子給他買糖吃!恆兄就是恆兄,講傳統他娓娓道來,講思想情操他認真而不著邊際……


初中畢業恆兄報考廣東美術學院附中,藝術類考試在中考之前,他寫信要我帶他去設在曇華林美術學院的考點赴考。時我已轉學武昌兩年,我家正好離該考場不遠。當時恆兄早已不滿足了那些自學的中國畫十八描,“關公舞大刀”,而是潛心琢磨參考書,苦練素描、速寫和色彩一年多了,這些是學院派美術的必修課,投考的敲門磚。

我去輪船碼頭接恆兄太陽正當頭。他不愛逛街不認識路是個老古董——古天下之大董。

我一眼就認出他小學一年級背的那個帆布大書包來,小時候我們去濱江公園捉蚱蜢、粘知了,去解放公園摸魚、抓青蛙、偷人家桑樹果子吃,都是這隻大書包作掩護,既裝書也裝各種飛蟲野果。本來是相約去公園樹蔭下做作業的,書本不及攤開就有人打起野來。

老友重逢幾多往事上心頭,今日卻別有心思。恆兄是趕考來了,我也已填寫了投考高中的志願,兩年不見我們都長大了。

《風一樣的歌-曇華林》作者:原上菁


我們就著樹蔭走過都府堤、青石橋、楚才街、東卷蓬進入得勝橋古巷。恆兄保持漢口人穿街走巷必細數街道名稱的習慣,他說武昌的街道恰如其名號,文氣而古樸生幽。他問我你道是這“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之地為何橫亙一條街名叫“東、西卷蓬”?實驗中學就是清代貢院考場,那紅石路,奎光樓又有何講究?那楚材街聲名在外,昔“惟楚有材”牌坊怎麼就不見其蹤影了呢?......

這個老學究,“古天下之大董”,把漢口人那一套刨根問掌故的習俗帶到我們武昌文化名城來了。幸好他對付今日考試胸有成竹,時間不緊張,我們不妨穿越一下舊城老街,順勢取道去考場。

中午的得勝橋老街幾乎沒有樹蔭可躲,鳥兒都飛去後山天主教堂林子裡去了。還好青瓦木樓的深院裡不時有些許兒風放出來,那風兒來路不明涼涼的帶著青苔老巷子的潮黴氣味。漢口人詩興又來了,他說這陰涼曲巷風含有易蘭大哥家舊社會書櫃子裡的氣味……

不知不覺我們走進戈甲營仄巷,這是一條匝抱花園山北麓的僻靜小巷,遠近交織的蟬歌飛出重蔭落到這裡匯成起伏的蟬吟和聲,這裡的巷子好深,山氣幽隱,山色有之無之見老之訝!恆兄說武昌真好貢院的青蟬就是殷勤!老城區是處可見的清靜太平,不象江那邊“雄城壯,市井冗雜,講輸贏”!我附和之,說河山壯麗,國土壯嚴。人不分男女長幼尊卑,到南京中山陵無不莊嚴肅穆之;到武漢大學珞珈山無不高山仰止之。所以然者何?典雅之致也!


今應試少年途次曇華林,清閒古色幽情,心靜自然涼之也!

《風一樣的歌-曇華林》作者:原上菁


一路的逍遙到底行色匆匆。繞出戈甲營曲巷芳徑,曇華林深院高風蟬入霄,山光樹色青如碧,繞宅壇花分明。昔瑞典教區以東過仁濟醫院舊樓就少有民居了,這一路的好景緻趕考的不敢貪戀,前面走過中醫學院和武大附中兩所學校以斑駁院牆夾峙的一段孤路,就可望見美術學院的參天梧桐了,急登上鼓架坡奔雲架橋再尋山徑下坡即可尋得考場。

恆兄學究氣趕不得急路,他邊喘氣邊發問“怎麼不見曇華林夾街布瓦廬舍,草菴教堂府邸?”我急應“你還不快走前面鼓架坡地勢險要蓬藪森森,雲架橋路斷人稀荒瘮逼人,我們取捷徑前面還要伺機越過美術學院後牆方可接近考場......

說攀巖越牆恆兄雖書生氣也只由得我。我們象兒時一樣在亂草叢中撲打前行,野蛩草蜢漫空驚飛舞。


專業考試考專業談不上規模。廣州專門派來一位監考老師,十幾位湖北考生,他們無疑都是走學院大門憑準考證入考場的。開試之前朝拜貢院,翻越高牆,怕只有恆兄一人了。一路上曇華林古邑薰風,尋尋覓覓甚開心,如此調理應試情緒,怕是也不會有第二人吧!


湖北美術學院位於武昌老城忠孝門與鳳凰山麓螃蟹岬之間的一隅幽塏上,秀林幽泉,精廬掩隱。恆兄和我是從小漢口長大的孩子,越牆赴考不驚奇,驚奇這幽靜黌門,學林清高之實境......

我就勢爬上一棵梧桐樹,窗明室淨恆兄一樓考場盡收眼底。遠望去那十幾位考生個個揮毫疾奮不見含糊,如恆兄一樣胸有成竹,心下就坎坷了。

鳥瞰一位考生舉手提問,恆兄內斂該不會有疑點不問吧!

見那老師踱步到恆兄桌旁停下作注視態,心想畫幾筆畫該不會有違規吧,恆兄可是實誠之人呀!

來時恆兄說考試素描和“命題畫”。該不會是畫“曇華林”吧!我真不該一路上那麼多閒話,不痛快回應恆兄系列提問——

我該對他說曇華林古邑包孕在四面山中,有燕支山、花園山、北城山、崇福山、大、小鳳凰山。花園山上有神學院、天主堂、嘉諾撒小教堂;山下有崇真堂、仁濟醫院、文華書院等宗教文化勝跡。

小鳳凰山北坡亂石嵯峨,衰草叢生,那裡有“孟宗哭竹”的竹林,竹林下探是深溝疊壘的西城壕塹;山南即貢院,奎光樓乃開科取士之吉星樓,記得樓上高懸一口大鐘,鐘聲起處,文運昌明,傳說那鐘聲可傳到十里長街盡頭歌笛湖畔的文昌門樓頭上。

那紅石路本“闢門籲俊”的“龍門”大道,紅石拾步,從“惟楚有材”牌坊橫穿東卷蓬一路奎光普照,三楚學子沐恩開科取士的浩蕩與莊嚴,“一考定終生”。恆兄說漢口有人說那紅石與家裡磨刀砂石品相極似,當時我沒作解釋。現在我靈機一動,那不正是取“磨礪”之寓意嗎?那腳下巨石一定富含鐵元素,故硬度高耐磨而呈鐵鏽紅色!

我提防著,恆兄一定還會補問“磨刀石究裡”的。

另外,那東、西卷蓬是當年的一道壯觀風景線,是趕考諸生臨時“打尖”寄宿的客棧一條街。卷蓬者,喻流徙無定考子,風捲則飛矣。

“空中窺試”多逍遙,時間長了就無聊了。我象患強迫症一樣被曇華林綁架,命題畫是它,浮想聯翩還是它!

《風一樣的歌-曇華林》作者:原上菁


曇華林本城中爽塏,安居之風水地。參差古巷,清靜民居,隨處的芸窗精舍,桂室蘭廳,更有草菴蕭寺,學堂書院,恆兄“意識形態”裡的高致,這裡都給他備全了,且附予數百年珍貴的風雨刻蝕,人文嗟嘆……

曇華林的風曲徑廻欄,曇華林的樹牆外灑綠蔭,飛雲上倏然一陣雨,山溪卻不知流向何處?恆兄大約會預感到我會在不遠的高樹上,怕驚動他我象一隻宿鳥蜷曲在虯枝上.....


簽名交卷了,我們將原路返程。此時我只關心“命題畫”。

恆兄說:“就一道命題——‘學習雷鋒二、三事'。”

我的個天哪,果然世界真奇妙!有道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今日怕是要應驗了。

“平時不燒香”,學雷鋒兩年了雷勵風行心裡不著調。“臨時抱佛腳”,適才趕考曇華林遊興太投入,居然突發“強迫症"臆斷出一道考試命題來!

唉......

我問恆兄畫了個什?答曰:

“那頑童哭鬧不休雷鋒叔叔把錢他買糖吃”!稍頓又作補答說:“我把曇華林作背景勾了上去,加了個雜貨鋪。賣糖的!”

“唉呀呀,呀呀......”

正是:

青石橋邊紅石路 奎光樓上曉天鍾

開科取士一幅畫 古道新風話卷蓬

《風一樣的歌-曇華林》作者:原上菁

《風一樣的歌-恆兄》2019-08-12 記之

2019年08月《上上閣》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