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一,襄樊之戰的發動 :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關羽從荊州起兵,發動了襄樊之戰。戰役開始之時,關羽兵鋒強銳,圍困襄陽呂常,攻打樊城曹仁,曹操急派剛剛撤出漢中的于禁,率領七軍支援樊城。被關羽圍點打援,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曹操集團全盤震動,襄樊岌岌可危。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因為一旦襄陽、樊城有失,南陽郡的宛城和中原洛陽將直接暴露於關羽北伐的兵鋒之下,許都將無險可守。

就在關羽即將拿下襄樊之時,孫吳集團的呂蒙偷襲了荊州,鎮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和鎮守公安的傅士仁投降了孫吳。荊州之失使關羽受到孫吳呂蒙和曹魏徐晃的前後夾擊,退守麥城,後在臨沮被孫吳殺害。

荊州的丟失使劉備集團一統中原的大好形勢急轉直下。難以接受的現實使劉備偏離了正確的戰略方向,下達了討伐孫吳的命令,從而導致了夷陵之敗。蜀漢精銳盡失,數年之內,再無征伐之力。

可以說,荊州之失只是劉備蜀漢政權失去了北伐中原的一個有利條件,而夷陵之戰才是蜀漢全面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至於關羽為什麼單獨發動襄樊之戰,史冊並未記載。但仔細研究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並不難得出結論。

關羽智勇雙全,有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非尋常戰將可比。鎮守荊州八年、獨領五年之久,荊州政通人和,軍備強盛。作為劉備集團首屈一指的大將,不可能不明白蜀漢集團全盤戰略的重心所在。

心高氣傲或許是關羽性格上的缺點,對時局的不利也造成些許影響,但不是丟失荊州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在襄樊戰役之前,確實有巨大的戰機擺在了關羽面前,而且不止一個。這些有利的戰機就連蜀漢中央決策層也不能不高度重視。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而關羽“獨自北伐”的說法也不成立,有理由說明關羽只是發動了襄樊之戰,其戰役目的是北向而不是北伐。更不可能是不經過中央決策層同意而先斬後奏的“獨自”行動。

表面上看,襄樊之戰導致了荊州的丟失,使劉備集團的全面的戰略意圖失去了先決條件。但據綜合資料考證,客觀上講,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並沒有錯,荊州的丟失純屬是個意外。

客觀原因造成些許的大意和對一個前提的誤讀或許是造成這個意外的原因。但這些對當下時勢的大意和誤讀可能也不僅僅是關羽,而是整個蜀漢集團。

包括我自己在內,不細緻深刻地考究襄樊之戰前後的方方面面和蛛絲馬跡,都一直對關羽存在著偏見。

那關羽為什麼要發動襄樊之戰?有什麼樣的戰機?發動襄樊戰役又有什麼前因後果呢?這些都要圍繞著劉備集團的戰略佈局去分析展開。

二,劉備集團的戰略構想 :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沒有根據地而輾轉漂泊的劉備三顧茅廬,結識了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與之有一段精彩的對話,那便是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集團制定了一套明確的戰略構想: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選句)

意思是,首先佔據荊州,取得最初的根據地之後,再奪取益州。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待時機成熟,從荊、益兩州分兵北伐,天下響應,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這次對話,開啟了劉備集團走出困境、節節向上的勝利之路,也成了劉備集團始終貫徹執行的戰略方針。從隆中對之後到襄樊之戰以前的十幾年之間,歷史的發展果真是沿著諸葛亮預計的路線一一應驗。

在《隆中對》中,有幾個一統中原的要點。那就是,在聯合孫吳的大前提下,實現“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則一路“將荊州之兵於向宛洛”,另一路“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兩路北伐,可實現一統。

聯合孫吳是戰略核心;跨有荊、益,建立北伐的根據地是條件;兩路出兵是興復漢室、一統天下的方式。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天下有變”。

三,劉備集團的戰略佈局與實施 :

當時的劉備正依附於劉表,暫踞新野縣。曹操本身早已佔據了南陽郡,又大軍虎呑荊州其他六郡,兵鋒直指江南孫吳。劉備集團朝不保夕,一向靜穩的諸葛亮也不禁拍案大呼,“事急矣!”。遂過江力促孫劉聯合,沿江兩路出兵,大敗曹魏於赤壁。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曹操退至南郡北部,設襄陽郡,派呂常鎮守。徵南將軍曹仁坐鎮南陽郡軍事要地樊城,北護宛、洛,南拒荊州。

孫吳都督周瑜率軍攻下了荊州最大的戰略要衝南郡南部的江陵等地;劉備則拿下了荊州南部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周瑜病死於南郡巴丘,劉備以西征、北伐為藉口,跟孫權借得南郡,暫時擁有了荊州五郡。

南郡在荊州屬於最大的軍事戰略要地。西通巴蜀,南控東吳。向北則直接對峙曹操。周瑜死後,孫權下一步的戰略意圖欲借赤壁之勝發動合肥之戰,遂同意了魯肅的建議,把面對北方的北大門借給劉備集團,也是符合當時孫吳集團的戰略意圖的。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漢中張魯遣馬超進犯益州,劉璋聽從張松、法正等心向劉備之人的諫議,遂派法正向劉備求援。法正帶西川地圖勸劉備趁勢奪取益州,與劉備集團的戰略意圖不謀而合。劉備親率龐統、黃忠、魏延等開始西征,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張松為劉備內應的事情洩露,張松被殺,劉備、劉璋決裂。第二年,劉備攻打雒城時,龐統身亡。

建安十九年,在雒城與劉璋對峙的劉備將領軍力面臨嚴重不足,遂命關羽鎮守荊州五郡,諸葛亮率張飛、趙雲領軍入川,合兵奪取了益州。初步實現了“跨有荊益”的戰略條件。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討要荊州未果,欲發兵攻荊州,雙方戰爭一觸即發。而恰在此時,曹操攻下了漢中,派張郃領軍攻打益州的瓦口關。劉備遂提議孫、劉平分荊州,把長沙郡和桂陽郡劃給了孫權。孫劉雙方各領三郡。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

時下的荊州,曹操佔襄陽郡、南陽郡、和江夏郡北部;孫權佔據江夏郡南部、長沙郡和桂陽郡;劉備則佔據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對劉備集團來說,雖然沒有完全“跨有荊益”,但只要南郡在手,就具備“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條件。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大敗張郃,反攻漢中,開始了漢中大戰。通過兩年艱苦卓絕的鏖戰,曹操退出了漢中,退出時,虜走了大半漢中百姓。

漢中為蜀漢政權全面北伐的必爭之地。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備佔據了漢中,“跨有荊益”、“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以及“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只待“天下有變”了。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公元219年),劉備全面佔領漢中,稱漢中王。同年十月,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

四,關羽為什麼要發動襄樊戰役: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目的是什麼?

劉備集團雖然得到了漢中。但也付出了很大代價。蜀漢幾乎動員了軍民所有的力量,來奪取漢中。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漢中大戰後,漢中地區地廢人空,百廢待興。劉備集團急需休整軍隊,整治漢中。

這個時候,顯然不是”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的全面北伐的時機。以關羽的大將之才,不可能看不出其中利弊。

就當時態勢分析,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目的是實現為了”跨有荊益”的戰略意圖。借漢中之勝,打開荊州北大門,為全面北伐創造條件。而不是“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的全面北伐,是北向而非北伐。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其次,即便是為了實現“跨有荊益”,那麼時機的選擇是否正確呢?

我認為,關羽選擇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發起襄樊之戰,時機選擇是正確的。因為,有巨大的戰機出現了。在當時,不管這些戰機是不是可能被誤讀為《隆中對》中待“天下有變”的前提,但在為實現“跨有荊益”的戰略條件下,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戰機之一 :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也就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一年,曹魏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但不久事情敗露,幾人被曹操所殺,曹魏重整朝廷,一度大亂。

戰機之二 : 曹仁受命行徵南將軍,坐鎮南陽郡,防備關羽。在鎮守樊城期間,大肆徵調徭役,荊州南陽郡境內的軍民苦不堪言。已經歸曹20年的宛城百姓們最終被曹仁逼反,民心思漢。宛城守將侯音與衛開與吏民共同反曹,欲與關羽聯合。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率軍前往平亂,攻破宛城,將侯音斬殺,並殘酷屠城。導致民怨沸騰,人心思漢。

戰機之三 : 同年十月,曹魏陸渾民、孫狼等苦於徭役,叛上作亂,南附關羽。自許都以南的諸多起義軍紛紛遙受關羽印號,為關羽的支黨。

甚至連曹魏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準備裡應外合。作為蜀漢政權的一員大將,聲威已經名震中原,威震華夏。

戰機之四 : 漢中之戰打了兩年,疲憊的也不只是劉備的蜀漢政權。曹操失去漢中,軍心不振,內外交困,已經全盤落入守勢。相反,劉備連得益州和漢中,稱漢中王。蜀漢民心所向、軍心振奮。荊州的精兵強將已蟄伏五年,早已具備了北伐的條件。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襄樊之戰發動以後,曹操急調于禁率從漢中撤出的精銳七軍去援助樊城,被關羽徹底殲滅就說明問題。

稍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這樣的戰機不可能不去利用。怎能不引起蜀漢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全面北伐硬件上尚不成熟,但這些戰機應對“跨有荊益”卻是綽綽有餘,況且如不盡快加以利用,將稍縱即逝。

五,荊州之失非關羽之過 :

一千多年以來,一直流傳著關羽不顧大局、擅自發動北伐,大意失荊州的說法。

關羽性格傲慢並不假,《三國志》中描述關羽“善待士卒而輕士大夫”,恤下輕上也是一種品格。從側面也反映出關羽有著極高的軍事戰略修養,最起碼還是顧大局的。有一些有關關羽的記載被無限放大。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劉備集團拿下益州,收復了馬超。關羽去信劉備諮訊馬超的勇猛,並躍躍欲試要去比試。諸葛亮知道關羽氣傲心高,於是回信答道:“馬孟起兼有文武的資性,兇猛過人,可謂一代俊傑,屬於黥布、彭越一類,可與張益德並駕齊驅,但還不及您美髯公絕倫逸群“。關羽志得意滿,將信遍觀於群僚。對諸葛亮的意圖心知肚明。並沒有不顧大局,離開荊州去做意氣之事。

毛澤東也曾一針見血地評價關羽的短處,“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孫權曾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孫權十分惱恨。關羽雖有短處和不足,但我認為,這些都不至於破壞大局,導致荊州丟失。鑑於湘水劃界之前的事情,對東吳,關羽從來沒有放鬆過防備。

以劉備和諸葛亮的識人之明,如果關羽是不顧大局、意氣用事之人,蜀漢決策層是不可能把荊州這樣一塊孤懸在自己戰略板塊之外的軍事要地,交給關羽獨守的。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雖有“跨有荊益”的戰略需求,但在孫權曾多次傾重兵,發動合肥之戰,吳屬的荊州地境一度空虛的時候,關羽遵守了湘水劃界的盟約,沒有趁勢發兵進行統一荊州的軍事行動。這是關羽嚴格執行蜀漢的戰略方針,顧全大局的一種體現。但這也是蜀漢政權對東吳產生大意的原因之一。

所以說,認為關羽意氣用事、不顧大局,盲目發起獨自北伐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對關羽的那些評價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丟失荊州如果說有輕敵和誤判,那是整個蜀漢政權的失誤。一是沒有料到同盟會在那個時候背後捅刀。二是沒有料到自己人會在關鍵時刻反水,應該純屬意外。

關羽素來善待士卒,但對士大夫們卻很驕橫。糜芳、傅士仁素來厭惡關羽的輕慢態度。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糜芳、傅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悉心救助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之後,就懲治他們!”。糜芳、傅士仁聽聞後,都恐懼不安。

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確實誤會了關羽——論述襄樊之戰的前前後後

孫權聽聞後,就暗中派人去誘降糜芳、傅士仁。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南郡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傅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

有各種歷史資料證明,關羽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東吳的防備。糜芳可是劉備的小舅子,他主動投降東吳,導致荊州全面失守。別說關羽,更想不到的恐怕是劉備和諸葛亮吧!

如果二人不降,荊州斷不會丟失。還有如果沒有劉封的見死不救,關羽不至於身死臨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