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山芋情

兒時山芋情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童年最深刻的記憶是吃不飽肚皮,記得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吃上一大碗白米飯,外加一大碗肥肉。然而,老天不遂人願,在童年時代始終沒有實現這個朝思暮想的夢想。每天吃的糧食以麥片、麥粉、高粱、小米、蕎麥、山芋等雜糧為主,也曾吃過米糠和野草,最難以忘懷的要數吃山芋了,至今提起山芋還有點愛恨交加。

其實,對於山芋的恨只是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有過憎恨,那是1958年人民公社大食堂時期,食堂從開始人人可以撐開肚皮吃飯,後來大米不夠吃了,就一天三頓吃米粥,最後米粥也不夠吃了,就往米粥里加山芋塊.而且粥裡的山芋塊是一天比一天多起來,最後是幾乎見不到米粒,全是山芋塊。日復一日,一天三頓吃山芋,吃得人人肚子脹泛酸水,連連打嗝放屁,見到山芋就反胃,但不吃要肚皮餓,只能硬著頭皮吃。後來,按計劃供應糧食,連山芋也不夠吃了,每天飢腸轆轆,到這時才體會到山芋能填飽肚子的好處了。在那艱難困苦的日子裡,幸虧有山芋這個寶貝,才讓人們有時能填飽一下飢餓的肚子。

兒時山芋情


山芋還有很多名字,如:甘薯、番薯、紅薯、地瓜、紅苕等。據說原產於美洲,被哥倫布帶到了西班牙,16世紀中期,西班牙水手把這個易種植、味甘美的作物帶到了菲律賓,明代萬曆年間,華僑陳振龍在菲律賓經商時發現山芋,陳振龍和兒子陳經緯冒著生命危險,將一根山芋藤編織在一條纜繩中,躲過西班牙殖民者的關卡,成功帶回福建老家,中國開始了紅薯的種植。從此,山芋就在中華大地紮下了根,成為了中國老百姓再也離不開的重要作物。

山芋的產量十分驚人,小麥畝產三四百斤,水稻六七百斤,而山芋畝產可以達到幾千斤甚至上萬斤。據說在沒有引進山芋之前,中國的人口一直很難突破6000萬。自從山芋進入中國後,中國人口很快突破一億人,後來到山芋廣泛種植時達到3億至4億人。山芋而且不擇土壤,既耐旱又耐貧瘠,種植也很簡單。在三年災害時期,南匯沿海地區都是含鹽成份很高的貧瘠沙地,種植水稻產量不高,所以大量種植山芋,使沿海地區的百姓餓肚皮情況明顯好於南匯西部地區。記得在隨後幾年裡,家家戶戶的自留地裡都種植山芋。春夏之交,把地整成一壟一壟,隆起的山芋壟能加厚活土層,改善通氣性,便於排灌,有利抗旱防澇,提高產量。在壟頂上栽入一段段約20多釐米長的山芋藤,只要每天澆上水,山芋藤就會生根成活,不久嫩綠的山芋藤一簇簇綠中帶紫的莖稈和心形的葉子就全部覆蓋滿了地面。秋天來了,泥中山芋開始長成形,我們小孩子飢渴難忍時,就會到山芋地裡偷挖山芋吃。有一次,我和小水一起在一處河邊割兔子草,看到河邊寬闊的斜坡上種滿了山芋,小水對我說“儂留心一下,我去挖幾個山芋吃吃,看到有人來儂提醒我”,說著他左顧右盼,看四周無人,迅速掀開山芋藤,用割草的鐮刀挖開山芋藤根部的泥土,連挖幾棵山芋藤,挖到了十來個雞蛋大小的山芋,放進籃子裡用草蓋上迅速離開山芋地,來到一處偏僻的河邊,拿出偷挖來的山芋在河水中洗掉泥巴,放到嘴巴里大朵快頤起來,脆脆的、甜甜的,嚼在口中齒頰生津舌底鳴泉,二人狼吞虎嚥心滿意足地吃了個半飽。偷挖這種剛成形的山芋吃是很可惜的,如果再等上十天半個月,山芋還會長大幾倍,所以如果被大人知道,吃一頓“竹筍拷肉”(竹竿打屁股)是不足為奇的。但小孩往往會因飢餓難忍而挺而走險,屢教不改。“飢餓起盜心、飽暖思淫慾”這老古話一點不假。進入70年,南匯地區農村為了奪取全國棉花和油菜的高產先進,所有河邊宅旁的零星土地都要求種植棉花和油菜,以增加棉花和油菜的畝產量,連續數年內山芋消聲匿跡,讓很多人留戀起山芋的滋味。於是糧食部門從江浙兩省組織調運山芋到糧管所,每一斤糧票可以購買七斤山芋。每一次糧管所到貨山芋,聞訊而來的人們常常排起長長的購買隊伍。此舉確實深得百姓的熱烈歡迎,一方面解了大家對山芋美味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大大緩解了大家口糧寅吃卯糧 捉襟見肘的不足。最令人難忘的是烤山芋的滋味,雖然現今在城市街頭巷尾能見到賣烤出芋的,但總覺得沒有我們童年用土法烤的山芋有味道。我們那時一般是利用土灶頭灶膛裡的熱灰焐熟的,燒好飯菜後,馬上取二三個山芋丟入灶膛裡,用火鉗把山芋埋入熱灰中燜上一個來小時後取出,黑不溜秋很燙手,用嘴對著燙山芋吹吹氣,讓它溫度快點降下來,剝掉燒焦了的外皮,泛著熱氣的山芋散發出氤氳的香氣,吃在嘴裡軟乎乎,甜綿綿,美妙的滋味令人難忘。

山芋幫我度過了飢餓的童年,至今想起,依然有一種暖暖的感覺在心頭湧動,刻骨銘心的記憶將永遠印在我的腦海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