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善用網文

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01

每個人都有寫文章的才能,也許,你並不相信這一點。

今天分享的書籍《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不動筆就能學會寫文章的訓練法》,會提供給你一種讓你的寫作水平能實現飛躍式提高的訓練方法。

作為資深記者和撰稿人,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忽然意識到:

他和這些作家之間的最大差別,也許不在於“寫作技巧”,而在於“思考”和“準備”

作者說,在開始動筆之前,文章是好是壞,十有八九就已經定了:

經過充分“思考”和“準備”的,是好文章;不經任何思考,也不認真準備就開始動筆的,則一定是壞文章。

這就是由思考而拉開的差距。

以此類推,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對事物堅持不懈地進行思考,就能逐漸提高寫文章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作者會具體講解要如何進行思考,或要做什麼樣的準備,才能寫出“通俗易懂的文章”、“有說服力的文章”、“有深度的文章”和“有吸引力的文章”。

只要在“思考”和“準備”上面多下功夫,你寫的文章就會有明顯的進步。

作者會介紹一些專門訓練“思考力”和“準備力”的技巧和方法。

通過這些方法,你不僅能不動筆就學會寫文章,而且還可以有效訓練你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02

首先,寫文章要“以讀者為中心”,即要考慮是寫給誰看的,要考慮到對方立場,明確讀者定位。

這一點似乎很多寫作者都明白,但不是人人都做的到,知與行之間存在一條巨大的鴻溝。

有的人說:“我這篇文章是面向不特定多數人而寫的,沒法設定讀者範圍。”

其實,這隻能說明他懶於思考讀者定位而已。

說得苛刻一些,所謂“面向不特定多數人而寫”,其實無異於自己承認說“沒人看也無所謂”。

“寫文章”和“贈送禮物”非常相似,你可以通過贈送禮物的訓練來達到確定用戶需求的目的。

這對於培養寫文章的“推銷意識”很有幫助。

對方如果收到需要的東西,會非常高興;但如果收到不需要的東西,反而會成為累贅。

除了贈送禮物之外,“向別人提供幫助”或者“為別人效勞”的時候,也可以進行類似的訓練。

向對方提供他所需要的幫助,對方才會高興,否則反而會變成幫倒忙。

事先充分了解對方的興趣和需求是關鍵所在。

向對方提供幫助之後,如果遲遲沒見對方有什麼反應,就需要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妥?” 這樣才能有助於以後進行改善。

寫文章中確認讀者需求也是一樣的流程。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03

其次,反覆自問自答,文章會有質的飛躍。

所謂的“自問自答”,是指向自己“提問”,然後自己“回答”。

反覆進行持續不斷的“自問自答”,正是“寫文章”這一行為的本質。

如果沒有對自己提問,就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來,文章的內容,包括你的意見和主張,都是要通過對自己提問而引出來的。

“自問”的時候,需要有一種“替讀者提問”的意識,這點很重要,也就是說,替讀者問他們想知道的事。

如果你能回答讀者的問題,就意味著能寫出讀者想看的文章。

相反,如果回答不上來,就不可能寫出讀者想看的文章。

當你養成替讀者提問(發問)的習慣後,還能提高你的“預見、預知能力”:

“寫什麼才能受讀者歡迎?”、“寫什麼才能讓讀者接受?”或者“寫什麼才能給讀者帶來驚喜呢?”

這樣寫文章時,你就能體察讀者的興趣和需求,制訂出符合讀者要求的寫作計劃。

“自問自答的訓練”,不用實際動筆寫,你可以從各個角度在心裡對自己發問,對一件事情或一個想法給出儘量多的問題和答案。

自問自答一番之後,再從中挑出頗有感觸,比如令人觸動、意外、心有慼慼的回答,以向下挖掘的方式繼續自問自答。

例如,吃得太快有危害。

自問:吃得太快好不好呢?

自答:吃得太快有危害,因為食物在口腔內沒有被嚼碎,沒有充分地混入唾液,大塊堅硬食物進入體內,會給消化器官帶來很大的負擔,結果導致消化器官的病變風險升高。

選擇“自問”後不同的“自答”,可以讓你明確讀者的興趣點,不斷對“自答”深挖,可以讓你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04

最後,形成“習慣動作”,提高寫作專注力。

作者說,把寫文章和其前後流程形成常規化,最好是連開始動筆前的一連串習慣動作也每天固定下來,有助於提高你寫作時的專注力。

你可以給自己配備一個能瞬間集中注意力的簡易“開關”,反覆多次之後,一啟動開關,就有助於提高專注力,例如:

·喝一口熱咖啡,然後開始寫文章。

·播放固定的背景音樂,然後開始寫文章。

·說一聲“加油”!然後開始寫文章。

用什麼作為開關,因人而異。

如果能像巴甫洛夫實驗中的狗對鈴聲產生反應一樣,啟動開關就能條件反射式地集中注意力,則說明你設置的開關是有效果的。

開關不要設得太難或太複雜,比如“用手拍兩下臉頰”或“深呼吸三次”這麼簡單的動作就行。

設定了開關動作,就要反覆訓練,形成習慣。

如果你每天都寫作,除了設定開關之外,你還要考慮如何把寫作前後一連串動作形成常規化。

最好是每天都能做到的行為習慣,比如“起床→運動→洗澡→早餐→動筆”這樣。

確定了這樣的流程,至少要堅持一個月,努力形成身體記憶,即讓身體記住。

只要每天反覆,形成了習慣動作,身體就會下意識地、自然而然地調動起來。

既然文章質量深受專注力的影響,那麼你就不能任由自己的專注力隨意上下波動。

掌控了自己的注意力,做任何事會輕鬆很多。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05

你看,這雖然是一本教你如何寫文章的書,但其中提到的練習內容,卻無需你動筆。

當然了,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很多具體的寫作技巧,例如:

1.準確描述事物和傳達信息 :比較與設定範圍

事物之間原本不存在什麼分界線,就是因為有比較,才能對事物做出評價。

A.我喜歡吃日本料理。

B.比起中餐,我更喜歡吃日本料理。

A句難免會讓讀者誤以為作者“很喜歡吃日本料理”,但看了B句才知道,並不是“很喜歡”,只是“比中餐喜歡”而已。

為了清晰明瞭地傳達意思,除了明確比較對象之外,還有另一個方法:設定範圍。

C.我們公司今年的業績還算好。

D.我們公司今年的業績在服裝行業還算好。

D句設定了“在服裝行業”的範圍,這樣就比C句更明確,更容易理解“業績好”的程度。

寫文章時使用這兩種技巧,可以讓你的文章更真實,更有說服力。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2.提升吸引力:用自己的話談體驗

如果你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有很多種寫法,最常見的可能像下邊這樣:

菅原由香子的成名作《皮膚好的人做什麼》開始發售,書裡有很多實用的知識技巧,教你如何護膚,感興趣的讀者請一定要看看。

你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嗎?打算買來看嗎?

還有另外一種寫法,注重“用自己的話談體驗”。

不是介紹這本書的內容,而是通過一些小事情來說明這本書帶給你的衝擊,可以和剛才那段介紹文對比一下:

我一直都不以為意,覺得反正自己是個男孩子,無所謂。

沒想到問題竟然這麼嚴重!

讀到第2章時,我就開始直冒冷汗。讀完整本書時,更是茫然若失。

……

作者說,很多人在寫介紹文和讀後感的時候,一上來就開始說明:“這本書裡寫了……”,可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對理論很難產生興趣。

內容說明就屬於理論,無論你說得多麼天花亂墜、義正詞嚴,如果不是讀者特別關心的話題,是很難從情感上打動讀者的。

“體驗寫法”和內容說明截然相反,是講你自己的實際經歷和體驗,可以從情感上打動讀者。

如果你想成為寫作高手,一定要掌握這個原則,你的實際體驗,會在寫你文章時成為強大武器。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3.激發創造力:以故事打動人心

前邊說過,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即使能理解文章所講的理論,但情感上卻不為所動。

“故事”和“體驗”一樣,也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打動讀者的故事”需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有時間流動(連續性)

·有高低變化(起伏:高→低、低→高)

·鮮明地傳達信息(拋光效果)

舉個例子,你就能理解:

T.因為颱風迫近,明天的爬山活動取消了。

Q.從半年前就開始期盼的明天的爬山活動,因為颱風迫近而取消了。

T句僅僅是傳達信息,而Q句加入“從半年前就開始期盼”,就變成了故事。

讀者看到T句時不為所動,但看到Q句時卻會覺得:“真遺憾”,這就說明在情感上被打動了。

梳理一下這個故事:

·有時間流動:從半年前開始(過去)→明天的爬山活動(現在)

·有高低變化:期盼已久(高)→ 取消了(低)

·鮮明地傳達信息:“爬山活動取消了”的信息比T句更讓人感受鮮明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神話、傳說、電影、小說、相聲……這些,全都包含故事的要素。

既然大家都喜歡聽故事,你在寫作時就要運用講故事的手法。

運用以上這種技巧,就可以讓你把一件普通的事,寫出跌宕起伏,並激發你的創造力。

以上是對這本書中一些核心內容的分享,但像上面這樣的技巧,書中還有很多。

如果感興趣,也推薦你繼續閱讀這本書。

本書讀後“踐行清單”:

一、用得上

1. 比較和設定範圍的寫法

2. 體驗寫法

3.製造故事

二、如何做

1. 寫作時有意識地運用“比較”和“設定範圍”法

2. 用“體驗寫法”開頭,提高文章吸引力

3.改寫客觀事實,運用“時間流動”和“高低起伏”,把一句事實寫成一段故事


日常生活訓練法:不動筆就能寫出好文章

#423頭條知識節# #我是薦書官#

#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