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番茄炒蛋我相信一定是國民度最高的菜之一。從南到北上至星級酒店下到家庭餐桌,人們的日常飲食中總能看到這道菜的身影。

這道做法簡單的菜,從開始到最後走上百姓的餐桌卻走了很長的路。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雖然菜名是西紅柿炒蛋,但是根據時間順序咱們還是先來聊聊另一個主角雞蛋。中國養雞的歷史很早,吃蛋同樣也很早,通過出土的文物學者們發現早在周朝時期,當時的人就有了養雞吃蛋的習慣。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西周時期最早的雞蛋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西周母雞小雞陶土

西漢《禮記•王制》中也有著相關記載;“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鴈。”

其中指的是現在常吃的菜,

則是雞蛋。很多朋友一看樂了,心想那韭以卵不就是現在的韭菜炒雞蛋嗎?

其實不然,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沒有字的出現。最早的炒菜可能出現在幾百年後的晉朝,在那之前古人的烹飪還是以蒸煮為主。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了漢朝,去飯館點一份韭以卵端上來的很有可能是韭菜蛋花湯而非你希望的韭菜炒蛋。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我估計很多朋友可能會奇怪為什麼沒有炒菜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1.受當時的鍛造技術限制導致鐵器、鐵鍋並不普及。

2.炒菜所用的麻油,在當時更多的被當作戰略物資使用。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根據《三國志滿寵傳》的記載,當時的東吳大帝孫權領兵十萬(孫十萬)攻打合肥新城。守將滿寵急忙趕到新城就地招募了壯士十餘人,他安排那些壯士砍伐松木充當火炬並灌以麻油於上風頭放火一舉燒燬了孫權的攻城器械。

乘著火起敵軍慌了之際,滿寵又射殺了孫權的侄子。攻城器械被毀,作為大將的侄子又被射死,全軍士氣低落孫權無奈之下只能退兵。(注1)我想這場戰鬥後孫權估計不會再想吃麻油炒的菜了。

注1:明年,權自將號十萬,至合肥新城。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孫泰。賊於是引退。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所以等到了北魏我們才在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看到了炒蛋的身影,菜譜記錄如下:

“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擗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

簡單翻譯就是

1.打蛋攪拌,古人是放銅鐺咱們為了還原放鍋裡操作就行。

2.切蔥放蔥白

3.下米下豆豉

4.倒麻油起火將這些調料一起炒熟

說白了在我看了這就是個豆豉麻油蛋炒飯,當時古人對於這個菜的評價是“甚是美味”。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在家裡試試,追思一下千年前古人的味道。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雖然這個菜在現在看來要烹飪並困難,但在當時別的不說就銅鐺這一項就不是尋常百姓能夠消費的起的。所以雖然在北魏就已經了最初的炒蛋,但是直到唐宋時期炒蛋才開始在民間推廣開來。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西紅柿

上面提到了炒雞蛋在民間推廣大概是唐宋之後的事情,而番茄炒蛋的另一位主角

番茄來到中國的時間還要在晚一些。

大概是在明代西紅柿開始被西方傳教士從國外帶入了中國,但讓人奇怪的是以食為天的古人在之後的兩百多年裡只是把西紅柿當成一種觀賞類的植物完全沒有什麼想吃的念頭。

清代汪灝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記載:“番茄又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我估計這事還是被人老外給帶歪了。因為在外國西紅柿最早被稱為狼桃,人們認為它含有劇毒只要狼才能吃。

所以估計那個外國傳教士跟皇帝進貢的時候還特意交代了,這個果子有劇毒不能吃只能觀賞。你想咱們中國之前也沒這玩意啊,所以乾脆就信人老外的這一信就信了兩百來年。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其實說起老外吃西紅柿的經歷也挺有意思的,據傳在16實際法國有個畫家,特別喜愛畫西紅柿。他每天畫畫的時候就在想這麼可愛的果子怎麼就不能吃呢?

天天想日日念有一天他實在受不了,他乾脆寫好了遺書,諸如自己的那些畫歸親愛的XXX、房子給XXX一一都交代清楚。然後摘了幾個西紅柿,一頓猛吃。一嘗嘿還別說酸酸甜甜的味道真不錯,然後他就乖乖的躺到床上等死。

結果自然是沒有死成,不過自此之後西紅柿就成西方烹飪中十分重要的食材之一。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等到了清末民初大量外國人來到中國,西紅柿的烹飪方法也隨之流傳而來。


西紅柿炒蛋的誕生

很多朋友看到這肯定會想既然炒蛋沒有問題,番茄的烹飪方法也都學會了。那麼簡單的番茄炒蛋應該就此誕生了吧。

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因為受某些歷史事件的影響,導致當時的國人對於洋人和其相關的事物都非常牴觸。

在當時如果你穿著西服在路上走,熟人表面客客氣氣跟你打個招呼。轉過身可能就一臉鄙夷的罵你是個假洋鬼子。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大氛圍如此,當時的中國美食界也深受影響。很多中餐師傅拒絕學習西餐的烹飪方式,也不願意西紅柿這樣的番邦蔬果出現在中餐之中。


大約在20世紀20、30年代,有一部分開明中餐廚師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開始鑽研起了西方的烹飪方式以及食材,希望可以走出一條中西合併的新道路。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西紅柿也是在那個時期逐步出現在了一些飯店的菜單裡。不過西紅柿這個東西,咱們之前也沒怎麼好好烹飪過。所以一開始廚師們也都是學著國外的做法,弄個涼菜或是將它用作調味料做一些諸如桃花泛、鴛鴦蝦仁、菊花魚等中式菜。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就這樣又過了十幾年大概是在1940年前後,著名的學者汪曾祺老先生終於吃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番茄炒蛋。他也把這段經歷寫進了自己的書中——

“番茄炒雞蛋,番茄炒至斷生,仍有清香,不疲軟,雞蛋成大塊,不發死。番茄與雞蛋相雜,顏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紅柿炒雞蛋,炒得‘一塌糊塗’”

從老先生文筆中可以看出,番茄炒蛋這個菜當時剛從南方流傳到北方。北方的廚師對於這個菜掌握還沒有南方那麼好。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番茄和雞蛋兩種如今看來再尋常不過的食材,追溯歷史竟然跨越了千年的時光、萬里的阻隔最終在中國相會。又經過一群敢創新、不守舊廚師的巧手,最終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番茄炒蛋。並且隨著時間走進我們每個尋常百姓的家中。

雖然經歷了那麼多艱難,但我相信它的味道足以對的起那些時光、山海以及廚師們的巧思了。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你番茄炒蛋走上餐桌究竟經歷了什麼

圖網侵刪,文字自己整理編輯,轉載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