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過,還是決定寫熱播劇《以家人之名》,昨晚劇情一開始就是齊明月和齊母吵架的勁爆劇情,演員演技飽滿在線,對白犀利又熟悉,最凜冽的當然是齊明月揭開了一個滔天大秘密——為了擺脫齊母控制她考政法大學,齊明月硬是故意沒填一張答題卡!果然是個狠角色,卻是可悲地對自己下狠心,這該是一個女兒多絕望無助下才想到的下下策呀!
看她們母女吵架時,我的眼眶有些溼潤,因為這畫面太過熟悉,因為就在上個月,我也跟父親吵了一架。齊母的好多話都跟我爸說的一模一樣。
劇裡,齊母個性強勢,對女兒的生活全盤打包處理,永遠只想女兒拿第一,鮮少誇獎女兒,慣性否定打擊。
劇外,我也有個固執暴戾的父親,他幾乎賺足了我成長過程中全部的痛苦和淚水,也塑造了我固執、悲觀、情緒化的性格底色。在關中農村,像我父親這種大男子主義的家長應該很多見,他們勤勞耿直,為了家人任勞任怨,但家庭也成了撒氣的舞臺。他認為自己是權威,是妻子、兒女不可冒犯的一家之主,任何否決或不滿,都是對他權威的挑釁,隨意的責備、否定,一個巴掌、一記拳頭或是隨手拿起的一把笤帚都會成為他的武器。
所以,從小到大,我一直敬畏父親,夾帶一絲恨意,特別是他將矛頭對向母親時,那種磨人的感情讓你心如刀絞,淚如雨下。他含辛茹苦養育你,這份恩情也是他暴戾對你的砝碼與權利,子女有義務無權反駁。所以,我特別羨慕那些在父親面前能撒嬌玩鬧的女孩。
只是,人都要長大,不僅是孩子,家長也應該是。當有一天我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想要一種平和的親子關係時,父親依然沒有給予我們正確的回應,他依然頑固如舊,依舊口吻生硬,沒有一絲溫柔。
我不知道外人怎樣看待自己,溫和?好脾氣?還是其他?可只有我、親近的人才知道骨子裡我的犀利、固執、暴躁、嫉惡如仇……那是人性的陰暗面,它們偶然會蹦出來操控我的大腦,讓我做出一些比較極端的決定和行動。
我想,人是環境的物種,15歲離家住校,彼時我應該開始和家人斷開了一些思想上的影響。回首從15歲到35歲二十年裡,父母對自己直接的影響越來越淡,在關鍵的人生大事上,和父母的意願基本南轅北轍。這算是一種後青春期的叛逆嗎?
看多了“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之類的文章,倒慢慢變得無所謂,能剖白寫下這些字,說明我已經釋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