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繩武圍牆角處豎立的數塊石條,來頭這麼大……

走進繩武圍

便可看到在繩武圍牆角處豎立的數塊石條

其實這些石條是“功名碑”

這些功名碑見證昔日繩武圍李氏一族的家族榮耀


繩武圍李氏家族史


繩武圍開居者是李氏八世孫李素閒。據瞭解,繩武圍李氏族人祖上始於宋代,由韶關南雄珠璣巷南下番禺,後建業於龍門,歷數代後於元代遷居龍華蓼溪嶂,後開闢出龍江圍(即今龍華鎮的水坑村),到明萬曆元年(1573年),水坑李氏出現了家族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分家,那就是李梅莊的孫子李震達(字素閒)遷居龍華圩旁,開建繩武圍。初到繩武開居之初,李素閒建了一棟新大樓居住,並將此樓取名為鼎革樓。《易經》記載,革,去舊也 ;鼎,取新也。


天有不測風雲。明末清初亂世,不少外地匪寇竄入龍華。富庶的李氏族人引起了匪寇關注,一天匪寇對繩武鼎革樓發起進攻,李氏族人慘遭匪寇滅絕人寰的血洗。血洗之時,十一世李待舉(字莘士)因在外婆家,倖免於難而得生。這就是族譜和龍門縣誌記載的“鼎革樓難”。


李待舉在大禍之後發奮圖強,艱苦創業,修復家園,繁衍子孫,李待舉之後,又經過李家兩代人的努力,到第十三世李隸中(也稱李芳遠)的時候,李家家業漸豐。或許是為了吸取“鼎革樓難”的慘痛教訓,從李待舉開始到李隸中這三代人,修建一座具有防禦功能的繩武圍。


萬萬沒想到!繩武圍牆角處豎立的數塊石條,來頭這麼大……


功名碑見證人才輩出

數百年來,繩武圍的後人很爭氣,沒有辜負先祖的期望,從大門口牆角處豎立的數塊功名碑可見一斑。這些功名碑都是李氏族人中舉後和考取貢生後所立的。在封建科舉時代,要家裡出了舉人,才能立這種碑。據瞭解,“文革”前這些功名夾多達三四十塊,每個中舉的舉人立的功名碑是兩對。“文革”後,這些功名夾流落村中,或被當墊腳石,或被當溝渠蓋,近些年村裡老人才找了好些出來,放在大門口,給後人留點紀念。


萬萬沒想到!繩武圍牆角處豎立的數塊石條,來頭這麼大……

萬萬沒想到!繩武圍牆角處豎立的數塊石條,來頭這麼大……

豎立在牆角的功名碑是一幅獨特的人文景觀,它見證繩武圍人才輩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