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對當下全然的覺知——《正念的奇蹟》,一行禪師

保持對當下全然的覺知——《正念的奇蹟》,一行禪師

所謂正念,就是對當下的實相保有全然的覺知。

在理解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理解什麼是實相。


實相就是無相,就是說我們眼中所見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並非事物的本來面目。


比如我正在用的這張桌子,它並非生來就是桌子,而是長在森林裡的一棵樹。它也並非永遠是桌子,以後可能會是一堆供人生火取暖的柴禾,然後化為灰燼迴歸大地,等待下一輪循環。它之所以現在是桌子,是伐木工、卡車司機、手藝人等眾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我之所以這個時刻與它相遇,也是此刻之前無數際遇共同作用的結果。

保持對當下全然的覺知——《正念的奇蹟》,一行禪師


怎麼理解“對當下的實相保持全然的覺知”?


拿我們日常的吃飯、洗碗、喝茶來舉例,當你晚上回家吃飯時,想著白天上班的時候工作沒有做好,被老闆訓斥了一頓,暗暗生悶氣,這時候你是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吃飯的,當然也無法體味食物的美味。

當你吃完飯洗碗的時候,想著一會兒要泡杯茶,跟某個朋友網上聊個天,這時你會著急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那杯茶,聊那個天,連碗邊沿的汙漬也沒有注意到。

當你喝茶的時候,你又想著半小時後跑步的事,想著今晚是不是要挑戰一下多跑2公里。

你發現沒有,當你吃飯、洗碗、喝茶的時候,都在想著過去或者未來的事。你的思想遊離於過去與未來,就是沒有一刻活在當下。因為這些細小的事情組成了每天的生活,因此你沒有一刻真正生活過。

這本書的作者一行禪師告訴我們,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要覺知到你此刻是在洗碗,那就用心地把這些碗洗好。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要覺知到你此刻是在喝茶,感受茶湯的色澤和茶水在你口中的流動。

當你吃飯時,吃飯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要覺知到你此刻是在吃飯,於是要專心地吃飯,感受食物在舌尖的美味。

保持對當下全然的覺知——《正念的奇蹟》,一行禪師


順便說一下,當我看了《正念的奇蹟》這段,今天中午出去吃飯時就嘗試著這麼做,我發現之前一直吃的排骨蓋飯從來沒有如此美味過。說實話,我從來沒有以這樣的方式專注在一頓午餐上,它竟給我如此特別的體驗。食材都一樣,口感竟如此不同,差別僅僅在於我在吃飯時保持了自己對吃飯這件事情的覺知。

一行禪師說,人們通常認為在水上或在稀薄的空氣中行走才是奇蹟,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奇蹟,既不是在水中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氣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每一天,我們都置身在奇蹟中,那些連自己都未認知到的奇蹟:藍天,白雲,綠草,孩子黝黑而充滿好奇的眼睛——那也是我們自己的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蹟。

這讓我對行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上班的時候,我想著去旅行。旅行的時候,我想著回去如何更好地工作。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上班的時候,我不好好上班,而是在幻想旅行的種種美好;旅行的時候,我在想著工作上的事,而不是欣賞身邊的一草一木,體察當地的風土人情。

焦慮的產生,也許僅僅是某種錯位。

保持對當下全然的覺知——《正念的奇蹟》,一行禪師


在我們一貫的認知裡,佛法艱深晦澀,禪讓人捉摸不透。《正念的奇蹟》第一次讓我明白,佛法如此親民,它來源於普通人的生活,亦可在柴米油鹽中證得。

越南民謠裡說:最難莫過於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再次是在寺廟裡。修行不一定要去寺廟,場所有很多,家裡、辦公室都可以,寺廟是最容易之所。

在家裡修行之所以很難,因為要處理的雜事太多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自不必說,夫妻間的矛盾、孩子的升學問題、親人的生老病死,每一個都要兼顧,每一個都很艱難。你彙集了很多個角色於一身,如果沒有保持正念,角色之間很容易產生錯位。

保持對當下全然的覺知——《正念的奇蹟》,一行禪師


正確的修行姿勢是:當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要覺知到你的角色是父親,你只有一個角色:父親;

當你和妻子在一起的時候,你要覺知到你的角色是丈夫,你只有一個角色:丈夫;當你和雙方的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你要覺知到你的角色是兒子,你只有一個角色:兒子;

當你和多個家庭成員在一起的時候,你要覺知到你是家庭的一員,就要做好家庭成員的角色,和大家一起營造家庭的溫馨,這時你不是什麼老闆、不是那個被上級訓斥的員工,也不是什麼甲方乙方。

有調查說,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真是一個悲劇:不喜歡卻不能改變,無法改變更是無法熱愛。但是如果在工作中保持正念,覺知自己是在工作,那就一心做好眼前的工作,把它做到自己目前能力的最好。

我們之所以還是無法快樂起來,大部分是因為分別心,人為把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以為工作就會侵佔生活,之所以不能好好生活都是工作的錯。

有一些很幸運的人——注意他們可能僅僅是因為幸運——能夠做到工作與生活的統一。大多數人通常沒有那麼幸運,但至少不要讓工作和生活對立,而是讓它們獨立:在工作的時候只是工作,在生活的時候只是生活,如此就好。

這就是我看了這本書後淺薄的思考。好書一定要親自去閱讀,別聽任何人胡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