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当下全然的觉知——《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保持对当下全然的觉知——《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所谓正念,就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全然的觉知。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实相。


实相就是无相,就是说我们眼中所见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


比如我正在用的这张桌子,它并非生来就是桌子,而是长在森林里的一棵树。它也并非永远是桌子,以后可能会是一堆供人生火取暖的柴禾,然后化为灰烬回归大地,等待下一轮循环。它之所以现在是桌子,是伐木工、卡车司机、手艺人等众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我之所以这个时刻与它相遇,也是此刻之前无数际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保持对当下全然的觉知——《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怎么理解“对当下的实相保持全然的觉知”?


拿我们日常的吃饭、洗碗、喝茶来举例,当你晚上回家吃饭时,想着白天上班的时候工作没有做好,被老板训斥了一顿,暗暗生闷气,这时候你是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吃饭的,当然也无法体味食物的美味。

当你吃完饭洗碗的时候,想着一会儿要泡杯茶,跟某个朋友网上聊个天,这时你会着急地把碗洗完,好坐下来喝那杯茶,聊那个天,连碗边沿的污渍也没有注意到。

当你喝茶的时候,你又想着半小时后跑步的事,想着今晚是不是要挑战一下多跑2公里。

你发现没有,当你吃饭、洗碗、喝茶的时候,都在想着过去或者未来的事。你的思想游离于过去与未来,就是没有一刻活在当下。因为这些细小的事情组成了每天的生活,因此你没有一刻真正生活过。

这本书的作者一行禅师告诉我们,在你洗碗时,洗碗应当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要觉知到你此刻是在洗碗,那就用心地把这些碗洗好。

当你喝茶时,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要觉知到你此刻是在喝茶,感受茶汤的色泽和茶水在你口中的流动。

当你吃饭时,吃饭应当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要觉知到你此刻是在吃饭,于是要专心地吃饭,感受食物在舌尖的美味。

保持对当下全然的觉知——《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顺便说一下,当我看了《正念的奇迹》这段,今天中午出去吃饭时就尝试着这么做,我发现之前一直吃的排骨盖饭从来没有如此美味过。说实话,我从来没有以这样的方式专注在一顿午餐上,它竟给我如此特别的体验。食材都一样,口感竟如此不同,差别仅仅在于我在吃饭时保持了自己对吃饭这件事情的觉知。

一行禅师说,人们通常认为在水上或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才是奇迹,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奇迹,既不是在水中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每一天,我们都置身在奇迹中,那些连自己都未认知到的奇迹:蓝天,白云,绿草,孩子黝黑而充满好奇的眼睛——那也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迹。

这让我对行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上班的时候,我想着去旅行。旅行的时候,我想着回去如何更好地工作。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上班的时候,我不好好上班,而是在幻想旅行的种种美好;旅行的时候,我在想着工作上的事,而不是欣赏身边的一草一木,体察当地的风土人情。

焦虑的产生,也许仅仅是某种错位。

保持对当下全然的觉知——《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在我们一贯的认知里,佛法艰深晦涩,禅让人捉摸不透。《正念的奇迹》第一次让我明白,佛法如此亲民,它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亦可在柴米油盐中证得。

越南民谣里说:最难莫过于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再次是在寺庙里。修行不一定要去寺庙,场所有很多,家里、办公室都可以,寺庙是最容易之所。

在家里修行之所以很难,因为要处理的杂事太多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自不必说,夫妻间的矛盾、孩子的升学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每一个都要兼顾,每一个都很艰难。你汇集了很多个角色于一身,如果没有保持正念,角色之间很容易产生错位。

保持对当下全然的觉知——《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正确的修行姿势是: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要觉知到你的角色是父亲,你只有一个角色:父亲;

当你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你要觉知到你的角色是丈夫,你只有一个角色:丈夫;当你和双方的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你要觉知到你的角色是儿子,你只有一个角色:儿子;

当你和多个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候,你要觉知到你是家庭的一员,就要做好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大家一起营造家庭的温馨,这时你不是什么老板、不是那个被上级训斥的员工,也不是什么甲方乙方。

有调查说,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真是一个悲剧:不喜欢却不能改变,无法改变更是无法热爱。但是如果在工作中保持正念,觉知自己是在工作,那就一心做好眼前的工作,把它做到自己目前能力的最好。

我们之所以还是无法快乐起来,大部分是因为分别心,人为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以为工作就会侵占生活,之所以不能好好生活都是工作的错。

有一些很幸运的人——注意他们可能仅仅是因为幸运——能够做到工作与生活的统一。大多数人通常没有那么幸运,但至少不要让工作和生活对立,而是让它们独立:在工作的时候只是工作,在生活的时候只是生活,如此就好。

这就是我看了这本书后浅薄的思考。好书一定要亲自去阅读,别听任何人胡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