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曾是肥西縣麻風病醫院的張新圩


肥西縣西南鄉的周公山、大潛山、紫蓬山一帶是清末淮軍的發源地。肥西縣銘傳鄉聚星社區原來是個小鄉,稱聚星鄉,隨著鄉鎮的撤併,被納入肥西縣銘傳鄉,成為銘傳鄉的一個社區。聚星社區一帶有兩個較著名的圩堡:張老圩、張新圩。由肥西官亭街道向南,沿官山路(官亭至山南線)約5公里,先後經過張新圩、張老圩。兩個圩堡均有壕溝圍繞,內植參天古樹和多排青磚灰瓦建築。歷經一二百年的歲月風霜,兩個圩堡內仍有芭蕉樹等植物生長。這種芭蕉樹是南方植物,本地較為少見。張老圩的老主人張樹聲曾兩次擔任晚清的兩廣總督,去世後靈柩運回老家安葬,同時也帶回了南方的植物在宅栽種,歷經100多年仍茁壯生長。張老圩內有清庭御賜的廣玉蘭樹一顆。這種廣玉蘭,原產於南美,慈禧太后共購置108棵用於褒獎參加抗法戰爭有功將領。在劉銘傳故居內也有多棵廣玉蘭生長。張老圩內本有兩棵慈禧所賜廣玉蘭,上世紀60年代被暴風吹倒一棵,後枯萎死亡。剩下的這棵廣玉蘭,2000年的時候曾遭雷擊,有所損傷,但仍枝葉繁茂,樹高達20米。張老圩是張蔭彀、張樹聲父子辦團練的練兵場和營房。張氏家人建張新圩居住。1949年後,張老圩、張新圩被政府沒收。其中張新圩一度作為肥西縣麻風病醫院。得益於作為醫院,大部分房屋得以保存至今天。張老圩,1949年之後被改建成學校,成為肥西縣聚星中學的校址。改為學校後的張老圩房屋多被拆除重建,老房屋基本無存,只有壕溝尚在。2019年我到張老圩參觀的時候,聚星中學已經被撤併到其它學校,校內有退休老教師在居住。今年8月1日 再次經過,大門已經上鎖,原在裡面居住的退休教師已經遷往他處居住。據當地人說,政府已經安排張老圩、張新圩一帶的徵遷,徵遷後將重修張老圩、張新圩,恢復其舊制,以為紀念或是發展旅遊。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張老圩內的廣玉蘭,樹齡160年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張老圩、張新圩是清末淮軍將領張樹聲、張樹屏、張樹柵、張樹槐兄弟的私家宅院。張氏父兄二代興辦團練武裝,張老圩是團練武裝的軍營和訓練場。張氏兄弟之父張蔭彀,早年在家鄉辦團結以抗匪患,其子張樹聲早年入縣學,成為廩生。所謂廩生,是秀才中的第一等 ,由政府提供一定的伙食補助,大約相當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大學生,有固定的生活補助。張樹聲學習較刻苦,成績較好,但卻無意科舉,而對軍事有興趣。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興起,一度影響到江淮。為對抗太平軍的劫掠,張樹聲之父張蔭豰在家興辦團練,富戶出資,窮人出丁,建立地方武裝以自保。作為文人的張樹聲早年在京城作李文安(李鴻章之父)的幕僚,隨著太平軍的興起,張樹聲回鄉幫助父親辦團練,對抗太平軍。1862年,應李鴻章之邀,張樹聲聯絡大潛山下的劉銘傳、紫蓬山下的周盛傳兄弟、鄰近的廬江吳長慶、劉秉璋、潘鼎新等團練武裝在安慶集結,成立淮軍。張樹聲成為淮軍系統中僅次於李鴻章的二號人物。早年的李鴻章效力於曾國潘營帳,早期的淮軍也依託湘軍而起。淮軍成軍於安慶的湘軍大營,李鴻章帶各營頭領拜會曾國潘。據傳曾國藩擅相面,經曾國潘初面,淮軍眾多將領中,曾國藩最看好張樹聲和劉銘傳,尤對張樹聲讚佩有加,認為其有儒將氣質,而認為劉銘傳外表粗曠,內心精細,屬於粗中帶細的人物。淮軍諸多將領後來的發展軌跡也應驗了曾國藩的判斷。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推薦張樹聲任直隸按察使,負責處理京畿一帶的司法事務。張樹聲得益於曾國藩、李鴻章兩位晚清重臣的推薦,先後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是淮軍中僅次於李鴻章的擔任督撫一級官職的人物。1882年,張樹聲代理直隸總督期間,朝鮮發生壬午政變,日本趁機派兵欲佔領朝鮮。張樹聲派淮軍吳長慶、丁汝昌等入朝平叛,很快穩定了朝鮮局勢,粉碎了日本佔領朝鮮的企圖,為清廷立下大功。1884年張樹聲任兩廣總督期間,中法戰爭爆發,張樹聲組織抵抗,逝於任內。張樹聲是晚清高官中少有的開明派,臨終委託繼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給朝廷上《遺折》建議朝庭維新改革,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科技體制,開議院,強國基。這個建議比戊戌變法早了11年,只可惜沒有被朝廷採納。張樹聲去世後,靈柩運回肥西縣周公山安葬。據說墓園規模很大,只可惜歷經戰亂和文革,如今已經無跡可尋。

早年的張老圩、張新圩和張氏家族,是聞名合肥、六安一帶的土豪大戶。據說張家在周公山、大潛山、紫蓬山一帶擁有數十萬頃土地。民國教育家張武齡(後改名張冀㸢),是張樹聲之孫,僅是張氏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張武齡家每年可收租糧10萬擔。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興起於晚清的張氏家族,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也參加了抵抗日軍、法軍的戰爭,立下赫赫戰功,也得到朝廷高額封賞,積累下巨世家資和財富,建起溝院縱橫的豪門大宅。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張老圩、張新圩被人民政府沒收,養尊處優的少爺、小姐們也搬離了故宅,過起了自食其力的普通生活。

張氏家族龐大,後人眾多,散落國內各地和海外。去年我初訪張老圩、張新圩時,遇到一支十多人的張氏後人尋宗團。這些人大概是初次回到祖上的老宅,看到成排的老屋、縱橫的壕溝和散落的石雕,這些後人感嘆不已。受益於先祖的榮光,張氏後人不乏名人。張樹聲之孫張武齡(張冀㸢)移居蘇州興辦女子中學,是民國著名的教育家,其有四女,稱為“張氏四姐妹”。張氏四姐妹家學深厚,飽讀詩書,譽滿天下。大文豪葉聖陶曾感嘆: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四姐妺中的大姐張元和,嫁給戲曲名角顧傳玠,後旅居美國。二姐張允和,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夫人。周有光發明了漢語拼音,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對建國後普及國民文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姐張兆和,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小妺張充和,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嫁給了在北大教授外語的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教授,後移居美國耶魯大學。四姐妺在上世紀80年代曾相聚於北京,一時傳為佳話。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被作為聚星中學校址的張老圩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張老圩內的騎友


「騎遊有故事」 淮軍:肥西聚星張老圩春秋

近年復建的張老圩內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