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忠臣李鴻章—他的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

李鴻章作為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在晚清那個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可以說是權傾一時。他在洋務運動裡做了很多事情,讓中國開始慢慢近代化,可是他也代表清廷去簽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罵他是賣國賊的人不在少數。

晚清忠臣李鴻章—他的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因為李鴻章在戰爭中有指揮失誤的地方存在,朝廷裡有很多人彈劾他,特別是在他代表清廷去簽訂了《馬關條約》後,國內一片罵聲,他成了人們心中賣國求榮的大奸臣,大家都恨不得用口水淹死他。

但是,歷史分析對一個人,總是相當的殘酷,因為不管譭譽,最終的評價肯定會大致定型,究竟如何。解放後的很長時間內,對李鴻章的評價都是極其負面,認定其為賣國賊,沒有任何正面價值,改革開放後的這四十年中,對李鴻章的評價好了許多,至少認可了不少李鴻章做過的事情。

晚清忠臣李鴻章—他的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

晚清忠臣李鴻章—他的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晚清忠臣李鴻章—他的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

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晚清忠臣李鴻章—他的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


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

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晚清忠臣李鴻章—他的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

李鴻章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從閉關鎖國的封建時代向近代過度的時代,其身上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讓他既忠於傳統,又頗具改革精神。因而無論生前死後都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人們對其譭譽參半,褒貶不一。

但李鴻章故居的“晚清軍政重臣”展覽的結束語是比較中肯的:

“李鴻章概括其一生為“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作為大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鴻章殫精竭慮地維持和加強清王朝的統治。然而面對清王朝的絕境,徒呼奈何。終於,甲午戰爭的烽火使他“一生事業掃地無餘”。這是大清帝國的悲劇,更是李鴻章個人的悲劇。李鴻章曾把清王朝比作“破屋”,將自己比作“裱糊匠”,“裱糊匠”又有何能力去改造在暴風雨中搖搖欲墜的“破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