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公元1135年,一個54歲的老人含悲飲恨病亡於冰天雪地的五國城,不知道在彌留之際有沒有回顧自己的人生。出身皇家,工於繪畫,成於書法,集諸多技藝於一身,同時昏庸無能,寵信奸佞,禍國殃民,他就是宋徽宗趙佶。

幽雲十六州

他的悲哀,連同北宋王朝的悲哀都來至於同一個地方-幽雲十六州。

幽雲之地,華夏民族生存繁衍之地,本應是北宋王朝的北大門,然而這個大門卻掌握在別人手中。北宋王朝曾兩次舉全國之力試圖奪回幽雲,都慘招失敗。沒有幽雲的北宋王朝,猶如沒有大門的院子,草原鐵騎來去自如。

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趙宋王朝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了江山,但又害怕別人如法炮製,以文制武、重文輕武,致使武力不昌。

坐擁繁華之地,沒有了山河險峻,又武力不昌,別人自然窺視。

多次戰爭直逼汴州城下,宋王朝的皇帝大臣們一次又一次被嚇破膽,和談、投降刻化成了他們的基因。

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宋徽宗年間,念念不忘收復幽雲十六州,趁著遼國的衰落,遣人乘舟出海,前往金國結好,約定共擊遼國,長城以南歸宋,以北歸金,史稱“海上之盟”。

夢想很美,但需要有實力去支撐,不然夢想就會變成笑話。金國軍隊一路所向披靡、犁庭掃穴,而宋朝軍隊一觸即敗、丟盔棄甲,這樣的戰鬥力怎能不讓人小覷。站在長城上的金軍看到錦簇繁華的大宋,隨即揮師南下。

東京保衛戰

金軍分兩路直取北宋京城——東京。西路金軍在太原受到強烈抵抗,無法前進。東路軍則直驅南下,直逼東京。

宋徽宗擔心當了亡國之君,慌忙把帝位傳給兒子趙桓(欽宗),自己逃向繁華的江南。

宋欽宗和宰相李邦彥、張邦昌等主張屈辱求和,賠款割地。大學士李綱等認為應採取進取之策。欽宗不得已任命李綱負責東京的防務。李綱積極備戰,命令各地義軍勤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到達開封城下。久攻不下,形勢對孤軍深入的金軍十分不利,金軍被迫撤退。

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金軍退走以後,宋欽宗接宋徽宗回到東京,投降派又得勢,李綱被迫離開,義軍被迫解散,東京防務空虛。1126年秋天,金軍又分東西兩路南侵圍攻東京,不久城破。金軍大肆擄掠4個月後撤兵北去,帶走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全部俘虜和財物,北宋至此滅亡,這就是“靖康之恥”。

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成為階下囚的徽、欽二帝自然過的不好。1135年,宋徽宗病死五國城,死後屍體被金人燒做燈油。1156年,宋欽宗出賽馬球,從馬上摔下,被亂馬鐵蹄踐踏致死。至此北宋的最後兩盞殘燈都熄滅在北國寒風中。

“聯金滅遼”還是“聯遼抗金”?

當時擺在北宋面前的是兩個選擇,“聯金滅遼”和“聯遼抗金”。到底哪個策略更好呢?很多人說,當時宋遼已經和平了100多年了,早已是兄弟之國,不應該聯金滅遼的,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抗金。其實不然,當時形勢已經很明朗了,遼已經腐朽沒落、日薄西山了,而金則是蓬勃發展、旭日東昇,金滅遼這是歷史的必然。

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金滅遼後,宋金早晚都要直面相對、兵戎相見的。當時的宋王朝,上層軟弱無能、畏敵投降佔主流,軍事上更是指揮無方,兵將不相知。金滅宋,更多的是宋政治和軍事上的問題,而非策略上的問題,故無論哪種策略,都無法避免金滅宋的命運。

反而經過“靖康之恥”的宋王朝,上層投降勢力被金兵擄走,中下層抵抗勢力沒有了投降勢力的干擾,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兵將之間的隔離,恢復了部分戰鬥力,成功擋住了金兵的繼續入侵,為南宋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

“重文輕武”的國策

宋王朝被人詬病最多的是“重文輕武”的國策,不僅造成了宋王朝的悲哀,還影響了華夏民族幾百年,遺禍無窮。以前華夏族手持丈八蛇矛,萬夫莫敵,如今只會懷抱鐵板銅琶,高歌大江東去了。

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宋王朝為什麼採取這種策略,跟宋王朝的立國過程有關。

趙匡胤得武將支持建立宋朝,是當時流行的武人立國。宋出自五代十國,五代十國就是十數個武裝割據集團,他們由唐藩鎮演變而來。唐代中後期在邊境置重兵,以防遊牧民族入侵。這些重兵集團就是藩鎮,他們從保家衛國的軍事單位,慢慢演變成了軍政一體的行政單位,最後混戰成為掌控大片土地的割據政權。藩鎮的背後是驕兵悍將,同時也是中央政權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潰亂。

從北宋滅亡看“聯金滅遼”、“重文輕武”國策的利弊

宋王朝深知藩鎮的危害,建國伊始杯酒釋兵權、收地方精兵,改革軍事領導機構,以文統武,重文輕武。這是一幅猛藥,快速的扭轉了武將驕悍的現象,但也出現了副作用。那就是文官權利太大,文武失衡,以致武力不昌。面對外來的威脅,沒有了武力的強力支撐,自然想到的是求和、投降,跪久了就站不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