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前院長 來京再續“故宮情”

臺北故宮前院長 來京再續“故宮情”

9月7日,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受聘為北京故宮顧問。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成為北京故宮研究院第5位顧問;表示將“有問必答”,在清史、古籍善本、檔案學造詣很深

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昨日,北京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位資深顧問——臺北故宮前任院長馮明珠,她在今年5月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職務後,昨日正式從北京故宮掌門人單霽翔手中接過了聘書,表示將對北京故宮有問必答,分享她身為38年博物館人的經驗。

迎老朋友當顧問 先講文創和策展

過去兩天,故宮西北角的報告廳內格外熱鬧,不同年齡段的故宮人坐在一起,聆聽臺北故宮前院長、北京故宮的“老朋友”馮明珠,講述她對於博物館文創和策展的想法。

昨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親自出馬,擔任主持人“暖場”,重溫了兩岸故宮多年來互訪、交流的經驗後,主講人馮明珠走上講臺。這已是馮明珠給北京故宮帶來的第二場講座,主題是“細說清仁宗文物特展”,這實際上是她今年5月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之職前策劃的展覽。

講座剛一結束,馮明珠便收到了來自北京故宮的聘書——她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院第5位顧問,“我問馮女士是否願意成為故宮研究院的顧問”,單霽翔笑著說,他還給了她一天的考慮時間,“她說不用考慮了,她願意。”

據悉,故宮研究院旗下共有16個所(室),任務是組成簡潔高效的項目團隊,承擔大型學術項目,所聘任的顧問都為德高望重、學養深厚的學者,負責對故宮學術發展建言獻策,參與學術評判。

“顧問人數會控制在17個人以內”,單霽翔說,這一數字是按照國際慣例設置,馮明珠之前,已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研究員、著名古文獻專家李致忠研究員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科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雷德侯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前副校長傑西卡·羅森女勳爵都受聘為故宮研究院顧問。

深具策展經驗故宮展覽或能整體提升

“充滿期待”,昨日單霽翔說,馮明珠作為一名學者,對於清史、古籍善本、檔案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而故宮目前館藏的4.2萬尺牘將成為她研究的富礦。

同時,馮明珠還是一位與故宮文化結緣38年的老博物館人,自1978年起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國史館合聘之研究助理,到2016年5月卸任,工作始終與故宮、清史研究相關。她還從1983年始即參與臺北故宮文創發展,1998年推動並執行故宮數字典藏,深具博物館行政與策展經驗。

這意味著,馮明珠的策展經驗將為北京故宮帶來很多啟發。“她對民眾如何接受博物館有獨到見解和實際經驗”,單霽翔希望馮明珠可以有具體的指導,讓未來三四年,故宮展覽能整體提升。

但馮明珠的任務不僅於此,“顧問,從字面解釋,就是故宮問什麼,我就答什麼”,她希望以一名博物館人的身份分享經驗,不斷推廣中華文化,“這個領域很廣,既可以是展覽,也可以是文創”。

■ 鏈接

兩岸故宮有哪些交流?

兩岸故宮是在2009年首次實現了院長互訪,並達成建立合作、展覽交流、人員互訪、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八項共識”,之後雙方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高層來訪和溝通,共同制定雙方未來合作方向,兩岸故宮交流的新局面從此打開,還建立了輪流舉辦學術研討會的交流模式,讓同根同源的文物藏品使雙方的業務和學術交流更加容易和順暢。

同樣始於2009年,兩岸故宮還曾多次合作辦展,例如2009年10月6日開展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2013年10月開幕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等。

為了實現兩岸故宮文物的重聚,雙方曾計劃利用數字技術突破界限,讓兩岸故宮文物在網絡“重聚”,並共同籌劃建設“兩岸故宮數字博物館”,建立發展兩岸故宮交流的重要平臺和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