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真相

真相總是會出現偵探和記者這兩種職業裡。

不同的是,偵探一般是尋找出的真相小眾化,而記者總是尋找出真相會利用報紙、網絡等媒介傳播出去。

“新聞記者”,這個可以單獨拆開的詞彙。記者尋找的是新聞,然而新聞卻並不一定掌握在記者的手裡。

日本電影《新聞記者》,講述的是東都新聞的吉岡和日本政府公務員衫原共同尋找事件,或者說是新聞真相的故事。

雖然這部電影褒貶不一,但是也不妨礙它獲得第4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女主角。尤其要誇一誇恩京妹子,雖然離開韓國去日本演戲,但顯然是沒有受到語言的影響,而使得自己的演技打折扣!

長鏡頭下的演員

長鏡頭的拍攝是非常考演員的演技的。

在電影當中出現的兩個長鏡頭,一個是在沈恩京飾演的女主吉岡在夢中看到了逝去的父親而哭泣的片段,另一個則是衫原在向權力妥協後,在走廊上的一段自我的內心戲。

吉岡的這個片段是在夢裡看到父親的屍體冷冰冰的躺在床上。

新聞、記者、真相

沒有抓狂,沒有歇斯底里,就是一個正常人的哭泣。

眼淚撲簌的從眼眶中流出來,哭泣中臉部有輕輕的抽搐,在蹲下去的前一刻還看了一眼躺在那裡的父親,似乎要再確認一下。

因為長鏡頭的使用,觀眾需要長達十幾二十秒的時間盯著一個人看,假如這個演員的演技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觀眾會對電影的觀影印象打一個大的折扣。

從動作到內心的配合,以及中間哭泣的停頓和最後一眼這個小動作的設計,都讓人相信這個哭泣是真實的。

因為這個片段是突然的,前面的情緒鋪墊極少,只是稍稍的交代了吉岡的父親已經去世,所以在我們看到吉岡哭的這一段,所有的情緒都是有演員的表演帶著觀眾的情緒在走。

長長的走廊上,靠牆的的衫原用手遮住了嘴巴,做作揖狀。觀眾只能看到他三分之二的臉部,甚至只能看到他的眼睛。

新聞、記者、真相

如果眼睛會說話,我們看到的是他在屈服於權力後對自己行為的懺悔!

人是被改變的

我總傾向於人是被改變的這個觀點!正如一些名言警句講的:“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過十字路口的時候和坐在我車後面的朋友討論。我說假如一輛小車飛快的撞了過來,正好撞在了後面,坐在駕駛室的我肯定是重傷,她可能會當場身亡。

如果沒死,她以前的許多想法肯定會改變,比如更加懂得“珍惜”兩個字的分量!

我笑一笑說,如果一個人親眼目睹了另外一個人因為某些事而發生改變,肯定會很有意思。

她堅決的回答說:“不,我百分之百不會被改變的!”

衫原因為前上司的自殺而與東都新聞的吉岡一起尋找真相!

而在知道真相併準備告訴民眾前,被上司用家庭和調回原單位威逼利誘。

一邊是不顧一切的揭露真相,另一邊是自我的利益。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作為一個顧家的好男人,衫原選擇了後者。

人是一種惰性動物,不會突然下意識的改變自己。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危機到來或者我們說的“大難不死”的情況下,我們才會考慮“改變”這個我們常用的詞。

衫原的顧慮是家庭和自身的職位,在權力的面前,他意識到自己是渺小的,無力的。他不可能去改變那種他無法抗衡的東西,意識到只有改變自己,他才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

新聞、記者、真相

這次改變選擇,拋棄“道德”選擇體面的生活下去是能夠讓人理解的,畢竟妻子剛剛生完孩子,自己需要工作照顧家庭。

然而,如果有下次呢?衫原是像第一次一樣再次改變,還是會堅持到底。

而他,下次會被什麼所改變?是更高的權利更富有的生活嗎?

而我們,會被什麼所改變?

是疾病還是貧窮?

或者說,我們會去改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