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秦國能夠在戰國末年滅掉東方六國,統一中國,有多種因素,除了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還有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權力傳承和交接的順利。尤其是在秦獻公即位後,相比東方諸國,順暢的權力交接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無謂的國力消耗,因此才積蓄了橫掃六國的力量。

無論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地處西方邊陲的秦國,國君的傳承往往都是非常的順利,甚少有為爭奪君位發生大打出手的情況,也較少發生內亂,即使偶爾產生了異常,也在很快的時間恢復正常,和東方的很多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春秋時期地圖

一,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傳承:

從公元前777年到公元前477年,秦國共產生了十六位國君。這十六位國君之中,只有一位遭到弒殺,即秦出子,但是之後的政局立即被上臺的秦武公控制,使秦國恢復政治安定。三十多年後,秦國就迎來了一位英明之主秦穆公,廣泛籠絡東方國家的人才,引進百里奚、蹇jiǎn叔、由余等賢臣,勵精圖治,大力向西方進攻,開疆擴土,稱霸西戎。同時利用晉國獻公去世後權力交接的混亂,取得晉國的河西之地。直到晉文公上臺,由於晉文公稱霸江湖,秦無法東進,便繼續向西拓地千里。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傳承

同時期的晉國,從晉文侯到晉定公,一共產生了二十四位國君,其中十位都被弒殺,幾乎每次弒君都帶來國內一片混亂的局面。頻繁的政變和內亂,嚴重消耗了晉國的國力,使得晉文公時建立起的霸業,持續了數代即江河日下,不能持久。另外,由於公室之間頻繁在爭奪君位上大打出手,在爭權奪利中失勢的公子要麼被殺,要麼就流亡國外,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公卿力量坐大,並且失去限制的力量。

晉國做出這樣的選擇,和他們的歷史有密切關係。前745年,晉昭侯即位後,將曲沃封給了自己的叔叔桓叔,而曲沃的實力比晉國的都城翼都要強大,造成了尾大不調的情況。由此雙方互相攻伐,一直持續了六十多年,直到前679年,曲沃武公統一晉國,為晉武公,完成了曲沃代翼。晉武公去世後,晉獻公即位,為了防止這種以下犯上的情況再次發生,晉獻公決定將曾祖父桓叔、祖父莊伯傳承下來的諸多公子盡數誅殺或驅逐。獻公後期,迷惑於驪姬,又逼死太子申生,驅逐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給晉國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到公元前512年晉定公即位後,形成的六卿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甚至為了搶奪地盤互相攻伐。由於之後一直沒有出現強有力的國君實現集權,導致一百多年後,形成的韓趙魏三大家族瓜分了晉國。

晉國被弒的國君及公子:前739年,晉昭侯被大臣潘父弒殺;前724年,晉孝侯被曲沃莊伯弒殺;前709年,晉哀侯被曲沃武公俘虜後殺害;前705年,晉小子侯被曲沃武公弒殺;前679年,晉侯緡被曲沃武公弒殺;前669年,晉獻公大誅桓莊之族;前656年,晉獻公逼死世子申生;前650年,晉獻公去世,即位的奚齊、卓子接連被弒;前643年,晉惠公派人刺殺重耳,失敗;前636年,重耳歸國,殺晉懷公;前607年,趙穿弒殺晉靈公;前573年,欒書、荀偃弒殺晉厲公。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強大的晉國曾是秦國無法逾越的屏障

東方的齊國,從齊前莊公到齊平公,共產生了十九位國君,其中九位遭到弒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也是成就最大的霸主齊桓公,其即位前由於齊襄公的被殺就導致一片混亂,其去世後由於五子爭位又是一片混亂,之後齊國仍然是內亂頻仍,讓齊國從霸業的頂點迅速墜落,政局不穩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後果。公室之間的頻繁相爭,使齊國出現了和晉國類似的後果,不過齊國是公卿田氏獨大,最後取代了姜氏齊國。

齊國被弒的國君:前686年,齊襄公因不體恤士卒,荒淫無道,被群臣造反而殺。齊前廢公即公孫無知上臺,又被大臣襲殺。公子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前643年,齊桓公去世,五子爭位,齊中廢公即公子無虧被殺,世子昭即位,即齊孝公。

前613年,齊後廢公即公子舍被公子商人(齊桓公之子)殺死,公子商人自立為君,即齊懿公。。

前609年,齊懿公被有奪妻之恨的閻職和戮父之仇的邴歜chù在竹池弒殺,公子元(齊桓公之子)即位,為齊惠公。

前548年,齊後莊公被有奪妻之恨的崔杼zhù弒殺。立其弟杵臼,即齊景公。

前490年,安孺子即位,被陳乞弒殺。改立公子陽生,即齊悼公。

前485年,齊悼公被陳乞弒殺,改立其子壬,即齊簡公。

前481年,齊簡公被陳乞之子陳恆弒殺,立其弟驁,為齊平公。姜氏齊國已經基本上被陳氏(田氏)取代。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齊國一度是春秋各國中最富裕之國

南方的楚國,在這段時間一共產生了十六位國君,其中四位被弒殺。前677年,楚文王去世,與文夫人(桃花夫人)生的長子即位,即楚杜敖。前672年,楚杜敖被文夫人次子熊惲弒殺,熊惲即位,為楚成王。

前626年,楚成王欲廢掉太子商臣,被商臣提前發覺,發動政變,勒死楚成王,即位為楚穆王。

前541年,楚令尹公子圍弒楚郟敖,自立為君,即楚靈王。

前529年,公子棄疾發動政變,楚靈王眾叛親離,被迫自殺,棄疾即位,為楚平王。

前523年,楚平王強娶太子之婦(秦哀公之妹),驅逐太子建,並殺死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但未能捉到伍子胥,為楚國的未來埋下巨大隱患。

前506年,楚昭王10年,吳王闔閭hé lǘ率軍伐楚,以伍子胥和孫武為將,攻入郢都,大肆燒殺搶掠,楚昭王逃亡。申包胥來到秦國借兵,方艱難復國。經此一役,楚國國力大損。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面積廣闊的楚國

在同段時間,其它小國如鄭國、衛國、宋國、陳國、魯國也頻繁發生弒君之事,甚至是周王室成員都有互相攻伐的情況。這些小國本就實力不濟,加上頻繁的動亂,它們也只能在大國的夾縫裡苟延殘喘了。

二,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傳承:

從公元前477年,到前247年嬴政的上臺,這段時間,秦國一共產生了十五位國君,其中秦懷公在前425年被權臣逼迫自殺,另外兩歲的秦出公即位2年後,於前385年因母親垂簾聽政,國政失常,被大臣發動政變殺死。這四十多年的時間是秦國國力衰敗,大臣專權的時期,直到秦獻公的迴歸,才改變了一這一局面。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傳承

秦懷公自殺後,由於其兒子早死,傳給其孫,即秦靈公。秦靈公在位10年,於前415年去世,爾後秦國重臣擁立秦靈公的叔叔公子悼子即位,即秦簡公。秦靈公的兒子公子連(亦稱公子師隰xí,即後來的秦獻公,年方10歲)被迫流亡國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三十年的流亡生涯,對公子連個人來說是極大的不幸,對秦國來說卻又是極大的幸運。因為公子連流亡在魏國,彼時魏文侯領導下的魏國國力強勁,重用一幫能人賢臣,如李悝kuī、吳起、樂羊,進行變法改革,擊敗秦國,奪取河西之地。而秦國則國力虛弱,與魏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公子連身在魏國,對這種差距感觸極大,產生了回到秦國變革圖強的強烈願望。

秦簡公在位15年,前400年,傳給兒子秦後惠公。秦後惠公在位13年,前387年,傳給兒子秦出公。彼時秦出公年方2歲,由母親代為執政,重用外戚,導致國政失常,一片混亂,國內人心不穩。公子連看到時機來臨,於是聯合國內的反對力量,發動政變,殺死秦出公及其母,歸國即位,是為秦獻公。

秦獻公在位23年,即位次年,將國都遷移到櫟陽(yuè yáng現西安閻良),以在和魏國交戰時更方便指揮。由於擁有在當時先進國家魏國“留學”的豐富經歷,因此在位期間,進行了多項改革,如廢除人殉,改用陶俑殉葬,以保留大量青年勞動力。鼓勵人口生養,大量開墾土地。他在位時的這些改革措施,也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兒子,即後來的秦孝公。秦獻公任期內,楚國的楚悼王也任用吳起,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是遺憾的是,楚悼王在變法實施不久就去世,導致利益受損的反動貴族叛亂,吳起也被殺害,楚國的變法被迫中斷,給了秦國超車的好機會。前362年,傳位給21歲的兒子秦孝公。

秦孝公在位24年,這又是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英主。21歲即位,次年即廣泛招賢,圖謀富國強兵之道。引進商鞅,實行大變法,大力開墾田地,增加人丁,嚴明軍紀,同時將國都從櫟陽遷移至咸陽。在執政期間,實施了兩次變法,均獲成功,極大的提高了秦國的生產力,奠定了秦國未來統一中國的基礎。前338年,傳位給兒子秦惠文王。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秦孝公引進商鞅,實行變法

從秦惠文王,秦武王,到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國連續數代都是英明的國君,且政權交接順利流暢,國力迅速的積累暴增。與此同時,東方諸國卻仍然在傳統的爭權奪利中沉醉,不知覺醒,為秦國創造了統一的良機。

前317年,秦惠文王21年。燕王噲4年,崇尚堯舜之道的他將國君之位禪讓給野心勃勃的國相子之,反而以臣事子之。燕王噲之子姬平聯合將軍市被出兵攻擊子之,被擊敗,姬平出逃。前314年,齊宣王令匡章出兵攻燕,破燕都,殺子之和燕王噲。後趙武靈王護送姬平歸國即位,即燕昭王。之後燕齊互相攻伐,兩國實力均大損。

前295年,秦昭襄王12年。趙惠文王4年,趙國發生沙丘之亂。原來趙武靈王立太子章為嗣,因愛屋及烏,寵愛吳娃,廢掉太子章,改立吳娃之子公子何為嗣。後來又提前將國君之位傳給公子何(趙惠文王),自己升級做了主父,類似太上皇的位置。趙武靈王的這個致命錯誤,將趙國置於了危險的境地,前295年,公子章與弟弟趙惠文王為了爭奪君位互相攻伐,公子章失敗被殺,支持公子章的趙武靈王被餓死,時年45歲。沙兵之亂給趙國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後果,趙國失去了雄才趙武靈王和賢臣肥義,強盛的國勢被扼制。此刻西方鄰國秦國已經變法成功,國力迅速上漲,趙國再也無力阻擋住秦國的東進步伐了。

前294年,秦昭襄王13年。齊湣王7年,湣王被大臣田甲劫持,田甲與孟嘗君田文關係密切。事件失敗後,孟嘗君與齊湣王關係急劇惡化,被驅逐出齊國。失去孟嘗君智囊團協助的齊湣王開始放飛自我,南征北戰,攻趙,攻秦,滅宋,甚至稱帝,妄圖代周而立,四處為敵,最後被秦、燕、韓、趙、魏聯合擊敗,燕國軍隊甚至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齊國幾被滅國,元氣大傷,歷史的天平再一次向秦國傾斜。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戰國時期地圖

秦昭王重用白起、範睢,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如伊闕之戰(前293年),殲滅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前279年),攻破楚國都城郢,楚國被迫遷都;華陽之戰(前273年),殲滅魏趙聯軍15萬;長平之戰(前262年),殲滅趙軍45萬,極大擴展了秦國的領土。前251年,傳位給兒子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在位數日即去世,傳位給兒子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在位3年,前247年去世,傳位給兒子嬴政(秦始皇)。

贏政13歲開始執政,22歲始,部署統一中國的計劃:遠交近攻,先弱後強,逐個分化,各個擊破。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至39歲,統一中國。

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因素:權力的順利交接,減少了內耗,國力暴增

秦國統一中國

縱觀這550多年的歷史,秦國在權力交接時發生的較大的政治變動只有3次。而晉國在300多年的時間內就有至少14次國君被弒、內亂的情況,最後導致國家分裂。齊國在300年時間內也發生了至少10次國君被弒殺、內亂的情況,戰國中期即被田氏取代。楚國在400年的時間內,發生了至少7次國君被弒殺、內亂的情況。其它諸如衛國、燕國、魯國、宋國、陳國、鄭國、趙國、魏國等也是經常發生弒逆及內亂之事,這些動亂嚴重影響了國家穩定,阻礙了國家的發展進步。如齊桓公去世前的昏聵之舉,讓身後的五公子互相攻伐,國家陷入一片混亂,齊國的霸業迅速墜落。楚悼王的去世,導致楚國舊派貴族作亂,殺死吳起,導致楚國的變法無法持續,使楚國錯過提升國力的良機。晉國公卿做大,互相攻伐,最後分裂了晉國。趙國的趙武靈王權力交接出現重大失誤,導致國內混戰,趙國再也無法恢復曾經的鼎盛之勢。而秦國在經過秦獻公和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幾代人的變法和改革,國家局勢穩定,國力代代增長,逐漸積蓄了強大的力量。

另外,秦國實行法家制國,對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處罰極其嚴苛,如商鞅在閱兵時,曾經一天誅殺700餘人,渭河都被染紅。這就導致秦人的戰鬥力很強,而且這樣的環境不容易產生內奸,及賣主求榮的這類人,因為一旦被發現有這類行為,其下場只有死路一條,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這些和東方諸國均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個國家,要想變得強大、富強,穩定的局面肯定是重中之重,只有穩定了,才能使人民群眾安心生產,積累財富和各種技術力量,使國家和人民得到更好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量變引起質變,最後變成一個超級強國。像那些動輒發生政變、內亂的國家,人民連安居樂業都無法做到,是沒有條件積聚力量的,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這樣的國家註定要被碾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