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忠臣李鸿章—他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李鸿章作为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在晚清那个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可以说是权倾一时。他在洋务运动里做了很多事情,让中国开始慢慢近代化,可是他也代表清廷去签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骂他是卖国贼的人不在少数。

晚清忠臣李鸿章—他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因为李鸿章在战争中有指挥失误的地方存在,朝廷里有很多人弹劾他,特别是在他代表清廷去签订了《马关条约》后,国内一片骂声,他成了人们心中卖国求荣的大奸臣,大家都恨不得用口水淹死他。

但是,历史分析对一个人,总是相当的残酷,因为不管毁誉,最终的评价肯定会大致定型,究竟如何。解放后的很长时间内,对李鸿章的评价都是极其负面,认定其为卖国贼,没有任何正面价值,改革开放后的这四十年中,对李鸿章的评价好了许多,至少认可了不少李鸿章做过的事情。

晚清忠臣李鸿章—他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

晚清忠臣李鸿章—他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晚清忠臣李鸿章—他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晚清忠臣李鸿章—他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晚清忠臣李鸿章—他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向近代过度的时代,其身上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让他既忠于传统,又颇具改革精神。因而无论生前死后都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人们对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李鸿章故居的“晚清军政重臣”展览的结束语是比较中肯的:

“李鸿章概括其一生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作为大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鸿章殚精竭虑地维持和加强清王朝的统治。然而面对清王朝的绝境,徒呼奈何。终于,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这是大清帝国的悲剧,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李鸿章曾把清王朝比作“破屋”,将自己比作“裱糊匠”,“裱糊匠”又有何能力去改造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