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一、節骨眼上的蕪湖

這些年,魚眼一直通過樓市來觀察蕪湖這座城市。我發現在樓市上,蕪湖表現的格外自信,一方面來自地產從業人員,一方面來自蕪湖的官方。每每聊起蕪湖房價的走勢的時候,他們骨子裡總是透著一股不知道從哪裡來的自信。

有一次跟一個地產老闆聊天,他說在安徽,蕪湖的發展僅次於合肥,是到安徽投資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城市。換而言之,安徽老二的身份讓蕪湖成為合肥的超級替補,一旦合肥進不去(指的是市場風險,投資成本,競爭壓力等多方面導致的結果)的時候,蕪湖就是必進的城市。

如果一個城市的房地產的自信,總是建立在一種投機機會之上的時候,只要出現麻煩,可能就是根本性的麻煩,會導致一蹶不振。這些年來,我的感覺就是如此,一方面依賴某個本地大型房企,一方面守住其他房企進來通道,讓本地房地產市場即便遭遇各項數值下滑的同時,依然能夠支撐起一個穩中有升的房價。

房價紅旗不倒,樓市自信飄飄。這大概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蕪湖房地產市場。而真實的局面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2008年蕪湖GDP超過了安慶,從此成為安徽的第二大城市。彼時,蕪湖跟合肥的差距不過1500億元,雙核的提法由此產生,並一直冠名到了今天。十年之後,雙核之一的合肥GDP已經到了萬億的關口,雙核之一的蕪湖GDP還在3000的位置上游蕩。雙核在GDP上的產局在去年就擴大到了5700億元。

世上恐怕也很難找到,保持瞭如此巨大差距的城市,還能自信地被稱作“雙核”城市了吧。魚眼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宣告了這個稱號的名存實亡。但在房地產市場上,大家似乎都還沒有意識到,雙核稱呼的名存實亡對房地產意味著什麼。反正房價都在漲,有什麼好害怕呢?

然而,蕪湖已經處在了發展的節骨眼上,稍有不慎,樓市就會雞飛蛋打。

那麼蕪湖經濟發展的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用安徽省委巡視組的官方表述應該是這樣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較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快”。

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根據蕪湖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蕪湖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速比全省低0.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比重在全省排第8位。2019年蕪湖市服務業增長7.1%,比全省低0.6個百分點,增速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

另外,2019年蕪湖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61個,同比減少153個,計劃總投資下降22.8%,完成投資下降28.4%。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70個,同比減少19個,計劃總投資下降13.4%,完成投資下降14.1%。10億元以上項目27個,同比減少8個,計劃總投資下降10.3%,完成投資下降10.2%。

對比一下合肥數據,2019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比重比蕪湖高18.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速合肥比蕪湖高0.7個百分點;2019年合肥工業用電量增幅和實績均高於蕪湖;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合肥為3234.5億元,遠高於蕪湖的1149.6億元;財政收入合肥是蕪湖的2.3倍;進出口總額合肥是蕪湖的3.7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合肥要領先蕪湖3340元。

如果說拿合肥的數據來對比蕪湖的數據,有那麼一點大哥欺負二哥的意思。但是,即便用三弟滁州的數據來比較一下,可能更加難看。

2019年,滁州高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5個百分點,高於上年同期0.8個百分點。戰新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3.2%,高於全省戰新增速8.3個百分點,戰新產業產值佔比達33.3%。全市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居全省第1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42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量居全省第3位。

2019年滁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居全省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4.7%,高於全省5.5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7%,高於全省2.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較2018年同期前移4位;財政收入357.1億元,同比增長10.1%,高於全省3.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位,較上2018年同期前移3位;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6%,高於全省0.5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以上涉及到的部分數據援引自澎湃新聞的整理)

滁州崛起的數據正好是蕪湖缺失的數據,而早在去年三月省委巡視組就已經指出了蕪湖經濟發展的問題所在。

然而,嗯哼~~

昨天我在文章中說大概5年時間,滁州或許就能超過蕪湖,有網友不大服氣。如果看到兩個城市在關鍵點上的發展差距,和實際只有700多億的GDP差值,5年的數值已經很樂觀了。


二、關鍵點上的大龍灣

今天,蕪湖發佈了4月份的土地出讓公告,地塊位於江北的大龍灣區。這種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賣地節奏,我情願將它放在戰略的角度去認可它。為什麼呢?大龍灣以及江北對未來蕪湖發展太重要了。

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2011年,當年安徽的合肥,蕪湖和馬鞍山三個城市拆分了巢湖市,合肥把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收入懷中,蕪湖把人口大縣無為縣納入版圖,含山縣則給了馬鞍山。

安徽如此大手筆的調整區劃,是要拉近合肥跟長三角的距離,把合肥做大做強。現在來看安徽在2011年的這次大手筆,確實讓合肥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

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但蕪湖的節奏似乎不在點上。無為納入蕪湖版圖,讓蕪湖城市版圖從扁擔形變成了蒲扇形,更重要的是蕪湖未來能實現跨江發展,更好的擁抱省會合肥,讓雙核緊密聯繫在一起。

但後來的發展形勢卻背道而馳,蕪湖這些年用盡全力把城東發展起來了,而江北卻讓市區的人們感覺越來越渺遠。

如果不是商合杭的縱深線,江北仍然看不到希望。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表明,商合杭是唯一一條能拉近合肥和蕪湖的紐帶。但遺憾的是,過去的十年裡,合肥和蕪湖距離雖然沒變,但彼此到達的時間卻越來越長。蕪湖人40分鐘就可以到達南京,卻要花兩個小時才能到達自己的省會城市,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和笑話呢?

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但是,我們就可以為此殘酷地能煎熬十年。

但時間回報給兩座城市的,一個一騎絕塵,一個至今找不到北。依我看,蕪湖最近幾年發展的不行,主要是方向錯了。十年前,它不應該往東,而應該往西跨過江北,將那裡建造成蕪湖的副中心,成為鏈接合肥核心區域,吸收合肥的資源輻射。

往東的這十年確實把蕪湖的政務新區發展起來了,也更接近長三角的中心區域。但有個現實的問題,長三角雖好,安徽卻是在外圍。蕪湖和南京、上海的最大公約數是中央,而跟合肥的最大公約數是安徽省,最小甚至還可以縮小到雙核。

什麼是最大公約數?我說的是成本問題,資源嫁接的成本,行政資源的成本,區域競爭的成本,資源耗散的成本等等。顯然,這些年我們繞了一個大彎,迂迴至今,似乎又要回到起點了。

這個起點,或許就是大龍灣。

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長江在蕪湖來了一個90度的大轉彎,在這個90度的角內,就是大龍灣區域。未來三條過江通道連接蕪湖市區,首先是商合杭大橋,江北設有一座高鐵站,其次是城南的過江隧道,雖然不知道哪年能呈現,但至少已經落地了。第三條就是輕軌2號線的延伸段。

有人暢想很多很多很多年以後,大龍灣會建設成上海的陸家嘴,蕪湖一直有個“小上海”的夢,說來也很奇怪,原本美夢可以在大龍灣實現,這些年卻一直追著上海跑。

畫個大餅:蕪湖的大龍灣 上海的陸家嘴

不錯,戰略是對的,但戰術明顯錯了。

蕪湖,朝西跑才有取到真經,大龍灣,是希望的田野。我是魚眼,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