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

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那份小女人的柔情,盡顯其中。

詩的題目叫《偶感》。

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 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

詩裡的每一句,都是妻子思念的心,都是對丈夫的牽掛。她是多麼希望能看見自己的丈夫。

但是,年輕的毛澤東結婚不久就參加革命,總是不在家。對楊開慧來說,箇中滋味並不好受。

不僅如此,他還要承受丈夫的政治風險,東躲西藏。

最大的遺憾是,她寫滿思念丈夫的詩,主席到死也沒有看到。

最早發現楊開慧的這首詩,是在1982年,而毛主席在1976年,已經離開人世。

1982年,人們在修繕楊開慧故居時,在楊開慧臥室後牆離地面兩米處的泥磚縫中發現了一疊楊開慧寫給毛主席的書信手稿。

1990年8月中旬再次修繕時,又從臥室門右上角的磚縫中發現了一疊楊開慧的手稿。

兩次發現的楊開慧書信手稿,無一例外記述她對丈夫的無盡思念和憂傷。

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

伴隨在詩裡的,還有這樣的文字,現摘抄部分:

“第一次初見,你的言談舉止,憂國憂民、雄心救國的宏圖壯志,使我深感你是個不平凡的男子,令我著迷。喜歡聽你講話,幾天不見就心煩意亂,坐臥不安。”

“誰把我的信帶給你,把你的信帶給我,誰就是我的恩人。”

“革命有犧牲,若哪天你不幸離開了我,我和你一起面對!”

“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淚也要纏住你的屍體。”

這是多麼深情的語言呀。讀之,柔腸寸斷。

楊開慧,1901年出生於長沙縣板倉。父親楊昌濟是聞名三湘的學者、教授。他思想先進,是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時候的啟蒙老師。

1918年夏,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後舉家北遷。毛澤東9月間來到北京,並經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正是在這一段時間,毛澤東和楊開慧兩人開始相愛了。

1920年初,楊昌濟不幸病逝,楊開慧隨母親回湖南。這一年冬天,在長沙市船山書院內,楊開慧和毛澤東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

婚後的毛澤東和楊開慧聚少離多,這對革命伴侶為了執著的信念經常天隔一方。年輕的楊開慧畢竟是女人,情感世界裡,自然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長期的分離,讓楊開慧承受了巨大的情感磨難。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

1930年10月,楊開慧在板倉被軍閥何鍵抓捕。出身書香門弟的楊開慧幾乎每天都被提去過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她帶著兒子岸英在獄中度過了一段極其黑暗的日子。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鍵獻策稱:“楊開慧如能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於是,審訊官提出,楊開慧只要宣佈同毛澤東脫離關係即可自由。開慧勇敢而堅決地拒絕了這個可以給她帶來生路的選擇。她說,“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死於獄中,年僅29歲。

楊開慧犧牲的時候,毛澤東正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後來得知楊開慧被殺的消息,痛徹心肝,他在給楊家的信中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

那個時候的楊開慧,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丈夫日後會成為共和國的主席。她對丈夫的感情,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感情。她信中的文字也有抱怨。

“你不至丟棄我吧,你不來信也許一定有你的道理。你難道不思想你的孩子嗎?不過,這是悲事,也是好事,因為我可以做一個獨立的人了”。

信中的哀婉、悽楚,恰恰表現了妻子最真實的情感。

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妻子,為了丈夫,以及丈夫的事業,至死不渝。

這又是多麼偉大的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