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年輕時多攢錢,等到了晚年,大家一起抱團養老吧


故事:年輕時多攢錢,等到了晚年,大家一起抱團養老吧


朋友圈被一個視頻刷屏了,畫面上一個老人坐在地上,有好心人問:“怎麼坐在這裡?”

老人說:“這是兒子的家,不讓進門。”

老人說,她生養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都不管她,還說自己的閨女還動手打她,邊說邊伸出手來,讓人看。

看到這樣的視頻,我們當然是同情這位老人,指責她的兒女。

有人說老人有精神病,有人說她的兒女對她很好,可是,做為老人,在她說話之時,語言邏輯是嚴謹的,思維是清晰的,那一刻,老人是清醒的。

可她,說自己的兒女的時候,卻是輕鬆的隨意的。

我們會說,父母辛苦把孩子養大,怎麼捨得讓老人晚年生活的不快樂?哪怕老人再無理取鬧,或者曾做過多麼傷人的事,做為孩子都不能生氣,更不能跟他們一樣兒。

就像視頻上的老人,倘若我們看不到後來的幾個視頻,來澄清事件的前因,那麼,老人的兒女,將會成為萬惡的道德綁架對象,哪管對錯,社會輿論的矛頭會盡情的指向她的孩子們,能被人的口水淹死。


故事:年輕時多攢錢,等到了晚年,大家一起抱團養老吧

鄰居王叔就是一個喜歡告狀的老人,他的兒子出車禍死了,人家賠了幾十萬塊錢。他天天想著那些錢,他說將來他的兒媳婦會再嫁,把錢都給帶走了。他說兒子的賠命錢,理應有他的一份。

兒媳婦給他簽字畫押保證不再婚,說這錢誰都不能動,將來給他孫子結婚買房用,他也不願意。

王叔的孫子心疼媽媽起早貪黑的掙錢養家,還要受著爺爺的氣,就要求媽媽把錢都給爺爺,孩子說,以後自己會掙錢,養媽媽到老。

王叔終於拿到手了那一筆錢,揚言自己到死都不用人管,他有錢。

十幾年過去了,孫子爭氣,已從名牌大學畢業,兒媳婦也未嫁人,只是,王叔卻老了,他需要被人照顧了。

他就又開始折騰了,要兒媳婦給他端吃端喝,伺候他。兒媳婦當然不願意,當初的委屈,怎麼能忘得了?

於是,王叔就去法院跑,告兒媳婦不養老人,告孫子不孝順。

世上的好心人可真多,世上的正義之人也好多,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們,數落指責的話語,一股腦的對著守寡養兒長大的兒媳婦,劈頭蓋臉的砸來。

都說老人都那麼大年紀了,多大的錯是不能原諒的?人人義憤填膺的指點著兒媳婦的不孝,說老人兒子都沒有了,真可憐。

我們習慣了,僅憑一面之詞,判對錯,我們也習慣了通過表象自我推理問題,老人在社會上是弱勢群體,扒開讓我們同情的表皮,那些的傷痕累累的疤痕是否還會流血?


故事:年輕時多攢錢,等到了晚年,大家一起抱團養老吧

在電視上曾看過一個調解節目,一個老人把他的五個子女都數落了一個遍。

四個兒子一個閨女,沒有一個孝順的,老人說著還掉淚了。

通過調解員的一點一點的深入瞭解,我們立即看出了問題的所在。老人從年輕時脾氣就不好,常常打罵妻子跟孩子,妻子曾被打折過兩根肋骨,在床上躺了幾個月,期間都是孩子們照顧媽媽。

幾個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父愛,只要他在家裡,誰都是低頭幹活,象老鼠見到了貓,大氣不敢出。

大兒子十幾歲就出去打工了,後來給人家做了上門女婿。其他的兒子也是很小就出去了,自己掙錢娶媳婦,最小的女兒,被他早早嫁了出去,對方年紀大好多,但家裡有錢,給了他不少錢。

閨女心裡惱恨父親,如果不是看媽媽,根本就不想回孃家。

如今,年紀大了,孩子們都願意接母親回家裡住,情願養老送終,誰都不答應去養他。

調解員從以前的時光給老人慢慢講起,點點滴滴,在眼前閃過,最後,他哭了。

都說養兒為防老,可是,你連孩子都不養,又怎能要求你的兒女們來養你老呢?

老人跟孩子是相互的,你養我小,從小到大,為我付出了你年輕的歲月,又把我的孩子操持長大,等到有一天,你不能動了,我定會養你到老。

老人的疼愛不會無故流失,你曾為我做過的,等你老了,我都還給你。

老人養大了孩子,又照料了孫子,那麼,在晚年需要有人給做飯的時候,孩子端上一碗合口的飯菜,那是理所應當的呢。

而那些糊塗的老人,對著滿大街指責孩子不孝的,回過頭去看看,曾經走過的路,你做的對不對?


故事:年輕時多攢錢,等到了晚年,大家一起抱團養老吧

最討厭一些自認為無比高尚的人,他們站在道德的高處,似乎是一個最善良的人,說著最動聽的話,老了都老了,糊塗了,有啥可計較的,畢竟是自己的父母,別跟他們一樣兒。

可就是因為,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外面黑白顛倒的比劃著別人弄不清的事事非非,兒女們才被人罵為不孝,世上才會出現那麼多“好人”站出來,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戲份唱足,繼而寒了那些盡著孝道的兒女的心。

老人老了,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只是,不接受一些人的道德綁架,誰家都有老人,誰都會老,願我們跟孩子之間相互包容理解,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那麼,於子女,一定會深懷感恩的。


故事:年輕時多攢錢,等到了晚年,大家一起抱團養老吧

我們這一代人,不少夥伴表示,現在多攢錢,將來退休了,大家商量著報團養老,還有人打算去養老院,不給孩子們添麻煩。

我們這代人,經歷了白手起家的無助,闖過自力更生的苦難,兄弟姐妹們多,對於父母曾經的不易,心裡也非常感恩。

所以,就算老人在對待手足親情之間,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或者有些糊塗,讓我們委屈和寒心。儘管如此,夾縫中求生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歲月裡,我們依然記得身上的責任。

就因為我們親身感受過的,我們更能明白,這些無奈,不能讓我們的子女再經歷一遍。

我們的晚年,好多的夥伴兒一致認為,儘可能的替孩子著想,儘量做到豁達大度。讓孩子們不再被道德給綁架!

所以,抱團養老,你願意一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