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因為熱愛,所以我們都在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時時刻刻》是根據邁克爾·坎寧同名小說《The hours》改編,史蒂芬·戴德利執導的劇情電影,妮可·基德曼、朱麗安·摩爾、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一部影片,於2002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獲2002年奧斯卡獎。

影片講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和小說《達洛維夫人》千絲萬縷的聯繫。1923年被精神疾病纏繞的弗吉妮婭•伍爾夫,天才女作家,1951年懷孕的家庭主婦勞拉•布朗和2001年的女編輯克拉麗薩•沃甘,三個人因為《達洛維夫人》這本書聯繫到一起,伍爾夫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正在創造故事主人公的命運,布朗夫人在閱讀這本書,而克拉麗薩可以說就是這本書裡的主人公,過著和達洛維夫人一樣的生活。

故事集中講述了“一天”裡發生的事。

《時時刻刻》:因為熱愛,所以我們都在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時時刻刻》宣傳海報

01弗吉妮婭·伍爾夫的一天

弗吉妮婭·伍爾夫的一天是以倒敘的手法展開敘事的。弗吉妮婭·伍爾夫(妮可·基德曼飾演)住在1923年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正在用力思考著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達洛維夫人》該如何結尾。

伍爾夫身患精神疾病,因為幼年被同父異母的哥哥強姦,在未成年和成年以後,父母的接連去世,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打擊,這些經歷讓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被束縛感,為了擺脫這些,伍爾夫曾嘗試兩次自殺。

為了治療她的病,深愛她的丈夫倫納德·伍爾夫把家和印刷廠搬到了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希望她心靈能夠平靜下來,避免精神疾病的再次發作。

伍爾夫的一天圍繞她構思《達洛維夫人》結尾展開,在這一天當中她聽到了女僕們對她的不屑,她對此予以了反擊,雖然憤怒但她也不甚在意,她關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當天下午,迎接了姐姐帶著孩子來做客,目睹了小鳥死後的埋葬過程,與小鳥眼睛的對視,讓伍爾夫不禁心生疑問:我是不是可以通過死亡來尋求心靈的安寧呢?

伍爾夫苦無它法,只有選擇逃避,於是來到了火車站,想逃回倫敦去,但是被他的丈夫及時發現並勸阻,兩人因此發生了衝突。他的丈夫雖然愛她,但並不瞭解、也不能體會她的痛苦,她說:“人人都有權利選擇。我寧願在鱗次櫛比的大都市中感受震撼,也不願在郊區的一片寧靜中麻木自己,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病重的甚至快死的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是否繼續活下去,她用這種方式表現人性。為了你,倫納德,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片寧靜中尋找到快樂,但如果非要我在留下和死亡之間選擇,我寧願去死”。

當天晚上,伍爾夫給丈夫寫下了遺書:“親愛的倫納德,你要去看透生命,就一定要去直視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質,當你最終理解了它的內涵,就能去熱愛它的燦爛,然後,才會將它放下。

倫納德,請永遠記得我們在一起的日子,永遠記得那些年,永遠記得我們的愛,刻骨銘心,生命裡的時時刻刻。”

於是在第二天清晨,伍爾夫用石頭填滿口袋,把自己投入了位於她家附近的歐塞河。

《時時刻刻》:因為熱愛,所以我們都在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伍爾夫面對小鳥的死亡有所思考


02勞拉·布朗的一天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飾演)是一個生活1951年、二戰末期的洛杉磯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同時也是一個即將臨盆的孕婦,她正在閱讀《達洛維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一天,他的丈夫買回了花,勞拉·布朗從床上醒來,拿起枕頭旁邊的《達洛維夫人》繼續閱讀。她起床後強裝微笑送別了丈夫,繼續重複著自己家庭主婦的生活。她試圖為丈夫做好生日蛋糕,但還是失敗了。

她的鄰居因為要去醫院手術來與她道別,勞拉·布朗安慰她的鄰居之後,把孩子送到了臨時看護的家裡請看護幫忙照顧,而她自己卻來到了酒店將自己關在了房間裡企圖自殺。

勞拉·布朗在床上撫摸著自己的肚子,她意識到新生命是無辜的,她還是放不下,所以她突然改變主意,要活下去,為自己活下去,通過其他方式活下去。

所以她從酒店離開後,把孩子從看護家裡接了回來,為丈夫重新做好了蛋糕,一起慶祝了丈夫的生日。

我要自己去買花”,勞拉·布朗的腦海裡,一直環繞著達洛維夫人的這句話,她覺得自己生活的世界看似美滿,但卻無法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於是她在生下孩子後,選擇離開丈夫和孩子,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時時刻刻》:因為熱愛,所以我們都在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身為家庭主婦的勞拉·布朗


03克拉麗薩·沃甘的一天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是一名生活在2001年紐約的職業女編輯,她與同性友人生活在一起,同時也在照顧她所深愛的前任男友,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瀕死的詩人——理查德,她是現代版的達洛維夫人。

克拉麗薩的一天同樣是從床上醒來,同樣也在為生活所困擾著,醒來之後強裝開朗打開了窗戶,迎接著新的一天,她去花店買花為今天要舉辦的派對做準備,她帶著花照常來到了前男友理查德家裡。

她企圖喚起理查德對生命熱愛,告訴他這個派對是為了慶祝他的詩集獲獎所舉辦的,但理查德表示出了強烈的不情願,他不想看到昔日的友人是出於同情來參加這個派對,他也不想因為身患艾滋的困擾,而把自己的難堪暴露大庭廣眾在之下,他拒絕了克拉麗薩的好意。

克拉麗薩像達洛維夫人一樣正在籌辦一個派對,這個時期的“達洛維夫人”似乎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與自主權利,自己買花、自己籌辦派對,忙碌的她看似擺脫了平庸。

可在與理查德的對話中,卻被無情地戳穿了假象,就像她自己說的:我無法面對的不是一個派對,而是派對結束後的空虛,還有生活裡的時時刻刻……似乎我只是在假裝幸福和充實,可這些虛偽的形式只是空殼,留下的還是空蕩蕩的孤獨感和無法擺脫的平庸。

克拉麗薩離開理查德家後,繼續為派對準備著,當她再次來到理查德家中,親眼目睹了理查德從窗戶上跳了下去,她徹底崩潰了。

理查德死了,派對無法如期舉行,理查德的母親勞拉·布朗從加拿大趕來參加兒子的葬禮,勞拉·布朗在和克拉麗薩的交談中,袒露了自己為什麼選擇離開:

有時候,你會覺得你與世界格格不入,這時你就想去自殺,……當你別無選擇的時候,後悔當初做的決定又有什麼意思呢,重要的是你能承受多少,就是這樣,沒有人會原諒我,那樣的生活讓人窒息,我想要真正地活著”。

勞拉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是自私也好,不負責任也罷,可是她選擇了直面自己的人生,真正為自己而活。

當克拉麗薩聽完勞拉·布朗的話之後,她理解了勞拉,也理解了理查德的自殺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也讓自己從當前的困頓中解脫出來,找尋到了生命的出口。

《時時刻刻》:因為熱愛,所以我們都在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克拉麗薩與理查德對話

04三個故事看似獨立,實則相互交融

弗吉妮婭·伍爾芙、勞拉·布朗和克拉麗薩·沃甘,三個不同時期的女性平常一天,都在受“達洛維夫人”這個隱形的人物影響著。

伍爾夫筆下的達洛維夫人成全了很多晚會,卻逐漸消失了自己,為自己身陷上流社會不能自拔而內心不安,一次又一次地美好的理想和不安的現實之間撕扯著自己,雖然她認為“凡是人都有一種尊嚴,都有獨處的生活,即便夫妻之間也不容干擾”。

達洛維夫人不甘於生活在看似繁華卻極度空虛的世界裡,但又找不到出路和方法,所以只能在自己的內心進行抗爭。“我要自己去買花”,這句話表達了達洛維夫人強烈的要活出自我的意願。

弗吉妮婭·伍爾芙在掙扎中找到了答案:只有死亡才能擺脫當下的困境,只有死亡才能讓人意識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只有死亡才能獲得自由與解脫,於是她堅定地走向了河中央。

勞拉·布朗也在思考死亡的過程中找到了答案:想讓自己真正的活著,唯有離開,放下妻子、母親身份的束縛,重拾勞拉·布朗本身的存在,那麼才能繼續得以生活下去。

克拉麗薩·沃甘雖然已經能夠自己去買花了,但看似掌握了自己命運,卻沒有察覺到自己已經擁有了幸福,她獨立生活,有同行女伴,而且和孩子相處融洽,有自己喜愛的事業(職業),她說:“我後來才意識到,那一刻不是幸福的開始,那一刻就是幸福本身”

而理查德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艾滋病的困擾;第二,童年陰影,被母親勞拉·布朗拋棄的陰影,他無法從這個陰影中走出來,但在自殺前他又似乎理解了母親的出走,於是他選擇原諒,他得到了解脫;第三,也許是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克拉麗薩希望他能夠出席派對,但是他是極不情願的。

如伍爾夫所說:詩人會自殺,有夢想的人會自殺。理查德正是為了夢想苦苦掙扎的人,他選擇自殺也是解脫,死亡是他生命昇華的最好方式

伍爾夫、勞拉和克拉麗薩三人之間的故事,實則是不斷成長的過程,作者或者導演要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只有“面對人生,要永遠直麵人生,你才能體會知道它真正的含義,然後,不管人生是怎樣的,都要去熱愛它,最後才能放棄它。

最後,讓我們用羅曼·羅蘭的“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一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