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他們並不壞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有一些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總會用“調皮”、“淘氣”、“不懂事”等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總是作出一些調皮搗蛋的行為,比如該吃飯的時候把飯弄得到處都是,看完動畫片總是在家裡的白牆上亂塗亂畫或者無緣無故又哭又鬧等等。孩子有這些“不良行為”之後,往往會被貼上標籤“熊孩子”、“壞孩子”。其實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父母要正確看待他們的“不良行為”,其實他們並不壞。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他們並不壞

首先,我們要重新審視一下什麼是“不良行為”?當你仔細觀察孩子的這些行為,你會發現,“熊孩子”的這些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是孩子想要發展適應性行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是有其原因和目的的,只是孩子意識不到,但這就是隱藏的“密碼”。父母要識別出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才能有效的幫助自己的孩子改變不良行為。

很多父母其實並不知道,有時候小孩子所謂的“不良行為”,其實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很正常的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完全領會大人要求的程度,他們的語言或者社會技能還不能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大人們所說的不合情理、製造麻煩或者不合適的時候,在他們看來是不能理解的。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他們並不壞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孩子不良行為背後四種錯誤觀念和行為目的:

1. 尋求過度關注—只有得到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 尋求權利—只有當我說了算至少不能有你對我發號指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 報復—我得不到歸屬,至少我能讓你得到同樣傷害。

4. 自暴自棄—不可能有歸屬感,我放棄。

孩子們是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的。而且每個人都想得到關注,這是沒有錯的。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識別出這些行為背後的目的。首先,作為父母,如果你總是感受到心煩惱怒、愧疚著急或者孩子總是愛打擾別人,那你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孩子在尋求過多的關注;如果你總是感覺到傷害,失望,難以置信,甚至是憎恨的時候或者孩子出現了攻擊行為,傷害別人或者自己,毀壞東西等,孩子可能是在報復;如果你感受到被激怒,被挑戰或者孩子變本加厲的不服從,你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在尋求權利;當你感到絕望無助或者孩子對一件事情逃避消極,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是自暴自棄。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他們並不壞

確定了孩子的目的之後,家長們就需要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行為,這樣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更好的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對於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比如說給孩子安排一個有意義的家務活;對於尋求權力和以報復為目的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會比較容易激動,但家長要記住,千萬不要和孩子去爭吵,要先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下來,家長要明白,就算是自己,也不能強迫孩子做某些事情,要和孩子一起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家長則要花時間訓練,一小步一小步的教給孩子如何做事的方法,同時肯定孩子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多給予孩子鼓勵,關注孩子的優點。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他們並不壞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一定要正確看待。明白孩子的意圖,解讀這些行為背後的密碼,對孩子作出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其實對於以上的各種情況,如果孩子能得到家長高效的親子陪伴以及父母多多表達出對孩子的愛,是治癒所有情況的萬能良藥。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他們並不壞。歡迎和大熊一起來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