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會突然自殺?

最近,豆爸在微博上看到一則讓人震驚的新聞,一位初二的小男孩在一個週末,莫名其妙地跳樓了。家裡人無論如何都不相信孩子是自殺的。因為這個孩子就是大家公認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所在的那所學校豆爸也認識,是當地的重點初中,孩子在班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跳樓之前也並沒有不好的徵兆,沒有任何人批評過孩子。

隨著警方的深入調查,發現了孩子的一本日記本。

日記中瀰漫著這個孩子的悲觀詞句,對人生的迷茫和無望。一個花季少年卻想不通自己這麼努力讀書為的是什麼。

雖然他書讀得很好。

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會突然自殺?

這讓我聯想到了豆豆也曾多次問我,現在這麼努力學習究竟為了什麼?是為了考一個好高中嗎?考上了好高中呢,努力就是為了考一個好大學嗎?上了好大學呢,努力找一份好工作嗎?找到好工作以後呢?

作為家長,我們的思維邏輯大都是這樣的:努力讀書→考高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對於我們來說這沒毛病,因為我們本身就是親歷者。

我們上學的目標就是要分數上超過別人,名次排在越前,就能獲得越多的機會,然後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極大地提高生活質量。

而當我們教育孩子時,我們潛意識的認為這樣的思路仍然正確。“名校=成功=幸福”的思維誤區讓我們擁有了太多的育兒焦慮。這一點豆爸在“為什麼有錢人的孩子都往國外跑 ”一文中也提到過。

但是對於孩子,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對這套理所當然的思路產生困惑,卻又找不到其他人生目標和努力方向,不明白自己努力付出的價值。

當孩子內心缺乏前進動力的時候,那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在家長強壓下的學習孩子要麼出現心理問題,要麼當他有一天走向社會時也會迷失了自我。

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會突然自殺?

這讓我聯想起年初我應朋友之邀參加的一場由美國高中學生組織的分享會。

本以為是一場摻雜各種招生宣傳的商業活動,卻驚訝地發現臺上那些美高孩子自信篤定的演講,有模有樣,根本想不到他們才是高中生,讓人刮目相看。

本是走馬觀花的心態看看這些孩子的介紹和圖片,卻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學習方式。帶著一絲好奇,豆爸和坐在一旁剛剛演講完的男孩攀談起來。

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會突然自殺?

聊天中這個小男生告訴我,以前他是比較靦腆害羞的,生人面前都不敢大聲說話,更別提在公眾場合發表演講了。而現在在美高的課堂中,每節課都要準備為自己的作業做演講。久而久之對於演講這事也就駕輕就熟了。

整場活動下來,更為觸動我的,是孩子言語中透露出的那種自信與篤定。在他們口中,經常會提到的是:我的目標、我喜歡的、我選擇的——那是一種人生就在自己手中的自信,是懷揣自己的夢想,一步步朝前走的篤定。

而現在的豆豆,只是忙於應對眼前的每一次考試,恐怕對於未來卻從未考慮過。他的全部精力需要用於埋頭走好自己眼前的每一步,至於最終走到哪裡,他也不知道。

而從這些美高孩子的口中,我感覺在美國高中,孩子被賦予了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孩子也有機會去考慮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自己的興趣和擅長是什麼,從而決定自己眼前的選擇。

另外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學習熱情。“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傳統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習就是一件苦事,而在這些孩子口中提到的更多是學習過程的樂趣。“寓教於樂”似乎變成了他們課堂中的主旋律,而這種氛圍也讓他們有了更強的學習動力。

想到豆豆,除了課後的忙裡偷閒,學習帶給他們最大的樂趣或許就是考到高分、看到排名以後的那種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引導的學習動力,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一方面,我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對未來產生巨大恐懼而選擇了自殺;另一方面,那些讀美高的孩子自信篤定的演講讓人覺得未來就在他們自己手中。

豆爸逐漸感覺到,遵循單一線性的教育思維模式並不能讓豆豆在中學階段成為一個具有極強自我驅動、不斷學習能力的孩子;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壓抑,逐漸喪失學習動力。

所以,對於豆豆來講,可能選擇一條不同的路更適合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