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楼坝,古称楼子口,是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水陆码头。伫立古拜台,斑驳与繁华的光影轻舞流转,听船桨拍水的声音,竹竿撑船的声音,横江号子的声音……楼子口曾经的繁盛与峥嵘、辉煌与沧桑就近在一眼就可眺望的距离。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繁华落尽的背后是新的盛开,属于另一个灵魂。地处横江之滨,扼川滇要冲,楼坝古渡的楼子口,见证了昔日古道,滇川两地商旅往来,商贾云集的盛况、辉煌与沧桑,见证了横江两岸人民世世代代的苦辣酸甜,见证了横江两岸纤夫的辛酸血泪,见证了楼坝这片年轻而古老的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与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孝文王元年(前250 年),蜀守李冰为经略云南,以僰道(今四川宜宾)为起点,溯江而上,开山劈岭,积薪烧岩,修通了一条连接中原至云南的通道,其时称僰道,亦即五尺道。“大江水拍马帮来,蜀地滇边古道开。”此道从此成为滇川经贸大通道,开了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先河。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在水富设区之前,楼坝一直属隔河相望的川南重镇——横江镇管辖。渡口、渡船、船工均由横江镇运输社管理。小时候在横江生活,横江镇上的人大多以经商、长途水运为生,记忆中推渡船为生的都是楼坝人,每逢三六九赶场,楼坝人与方圆百里的人就要渡船过河赶场,卖自家的农副产品、山珍野味,再买了生活的必需品坐船回家。横江的大街小巷商铺林立,到处是密密麻麻的人头、背篼,摩肩接踵,常常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的人上下船时,在跳板上被挤得掉进河里。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小的自己在赶场天,被巨大的人流推推搡搡,身不由己碰碎了一个农民伯伯装满猪油的罐子的深度惶恐……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记忆深刻的还有夏天的横江河,一改往日清澈见底的温柔,浑黄咆哮,大浪滔天。那时赶场,在涨水天,渡船就停靠在石头砌成的圆弧形的拜台处。拜台高一丈有余,台面宽约五平方米。清乾隆四十年(1775 年),曾对石阶梯进行重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乡民曾集资培修拜台码头。水涨到快漫上拜台时,要过河,从拜台一跨就上了船。每年涨洪水都会淹没拜台好几回,一旦拜台被淹没,就是再胆大的船工都不敢再撑船过河。细心观察,便可以看见拜台与笔直的 83 阶石级连在一起独具匠心,就好比一支弓箭,台阶是箭杆,拜台是箭镞。传说修建这个酷似弓箭的拜台,是为了镇住横江镇背后山上,每到庄稼疯长的季节,就要纵身过河来吃楼坝这边的庄稼的一只神兔。但依我看来,与其说是为了镇住神兔,不如说是为了镇住河神,或者是祭河神、求平安的地点,慢慢演变为纯粹的观察洪水水位、供渡船人等候、歇息的地方。人整个地缱绻在楼子口的旧梦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马蹄的足音悦耳而悠远,从拜台到楼子口的石阶泛着清幽的光。两棵古老的黄桷树,一棵在石阶旁的石壁上盘根错节,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一棵几人才能合抱,掩映着如月似弓的拜台,被夏天湍急水流掏空的树根,伸出一只张牙舞爪的巨手,从光滑发亮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的缝隙间伸进泥土。掏空了的树根可以安得下一张八仙桌,小孩子们喜欢在树根下钻来钻去地藏猫猫玩耍,或乘凉。1994 年的夏天,这棵用树根牢牢抓住泥土,支撑自己越来越大的树冠的黄桷树,终于没能抵抗住每年夏季都要涨水的横江河,被漫过拜台的洪水无情地席卷、掏空,无声地倒下、冲走,不知所踪……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距离楼子口大约 300 米处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的邓家祠堂。这是一栋木柱穿架结构的小青瓦古式建筑,木柱已经严重倾斜,青瓦已经陈旧朽损,墙面已经斑驳,一副风雨飘摇的残败样子。由于年深月久,原来的木板壁多已换成砖墙。唯有屋顶上充满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的雕塑完好无损。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笑眯眯地坐在歪斜的大门口,这是一个洗去铅华的怀旧女人,曾经的容颜被岁月雕刻上深深的皱纹,弥漫出苍凉的平和与慈祥……老人告诉我们,楼上有三尊木雕神像,其中一尊已无头。但托神像保佑,曾经旁边的房子发生火灾,烧到这里火就自己熄灭了。她说,要上楼去看神像,千万要小心,楼板都坏得差不多了,随时可能踩塌。为了亲眼看见三尊神像,同行中几个胆子大的穿过正屋侧面黑黢黢的过道,到后面的黑洞洞的厢房。我踩着陡壁的木梯爬上布满灰尘的二楼,一种颓废的味道扑鼻而来。刚踏上一块木板,只听见吱呀一声,木板一头翘了起来,吓出我一身冷汗,要不是旁边正好有一根梁柱让我抱住,后果不堪设想。只好远远地望了望三尊神像,拍了几张照片赶紧下楼。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风雨多年,物是人非,镇宅之宝尚在,修建祠堂的邓家主人却早已不知所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住在祠堂里的三户人家,一户一户地搬走,年轻的心在远方,生活在远方。只是当所有曾经居住的人都走了,这祠堂会不会永远消失于我们的视线?跨出邓家祠堂大门的一瞬,仿佛是踏出一段繁华凄怆的旧梦……黑暗落下来的声音,心跳的声音,遗落在厚厚的尘埃里。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站在亮晃晃的阳光下,心温情而柔软。原来的两层全木结构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楼子口已修缮一新。原来那条连接楼子口,大约四米宽的青石板铺就的古街道不见了,原来街面两侧的木板壁小青瓦房不见了,宽半尺、高约三米的一块一块的木门板不见了,原来的喧嚣与热闹不见了……零距离注目“锦绣山水幸福家园,日新月异满园生机”的新楼坝,注目 2015 年11 月 29 日修建竣工的古渡广场与已经成为水富县仅有的 7 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楼坝古渡……这是水富县委、县政府的又一次大手笔:古楼子落架修缮工程。项目总投资 200 万元,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160 万元、自筹资金 40 万元,包括古楼子全落架修缮及古街道、古拜台修复、构件雕刻、防腐防虫处理、条石更换和堡坎施工等。其落架修缮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大到木架结构,小到镂空雕花构件,都保留了原川南楼阁古朴简洁的建筑风格。修缮后的古楼子,面阔 8.9 米,进深 10.1 米,一层面积 89.89 平方米,二层面积 47.09 平方米。内部落地柱 16 棵,其中原石柱 4 棵。楼子口临街面牌匾上“僰道冲衢”四个遒劲的大字气势逼人,正联 “天地沧桑留古渡,川滇舟马汇横江”与副联 “宝地一方人文彰魅力,古街千载风雨话沧桑”,写意出楼坝曾经的峥嵘岁月;临江面牌匾上“楼子口”三个大字古意悠悠,正联 “万里樯桅凭吐纳,一江风月任流连”与副联“月照横江流古韵,风萦楼阁淡春烟”写意出古渡曾经的鼎盛和繁华。其牌匾、楹联均为面向全国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从 15 个省(市)的 51 位楹联爱好者所投的牌匾 79件、楹联 213 副中,经评审组推荐并报领导审定。其书法均为本土著名书家李代煊、黄世湘二位先生分别书写,交由工程承建方在昆明请专业人士雕刻上墙。古渡广场上, 2015 年 12 月才完工的文化墙,长 12 米、高 4.5 米,选用厚重的古铜色,以浮雕形式呈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景随步移,浮雕共有僰道沧桑、丝路烟云、翼王鏖战、革命熹光、入川护国、铁血抗战六部分,一一呈现出远古先民僰人的生活场景。楼坝古渡的商贾马帮,太平军石达开部横江大战,杨子云宜宾赴难,白宗华、白宗元兄妹参加革命,蔡锷率滇军入川护国,杨宏光、邹谷君等参加抗日战场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无声地诉说着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沧桑,诉说着悠悠千古的“古渡风云”。在楼子口的右侧、广场的左入口处,面对新立的一块金沙江江底石,面对李代煊先生书写的“古渡广场”四字,我感慨万千,不得不赞叹。由本土作家盛学伦撰写、云天化中学退休老师赵骥书写的《古渡广场铭》,就是对楼坝昨天、今天、明天深情的吟咏与写照:

滔滔关河,浩浩汤汤。天厚楼坝,富甲一方。

僰族先民,葛履麻裳。逐水而居,繁衍生长。

黄沙坡下,乌龟石湾。东汉崖墓,大地史传。

诸葛南征,翼王鏖战;袁滋使滇,蔡锷入川。

赵端反清,子云赴难。风云际会,如星煌煌。

蜀守李冰,经略蛮荒。积薪烧岩,僰道发端。

常頞续业,五尺道广;栈道千里,无所不畅。

南方丝路,贸易远番;商贾不绝,络绎马帮。

皇木京铜,经此登堂;横江水道,云集樯帆。

欣逢盛世,鹏举龙骧;工农商旅,蒸蒸日上。

故乡大美,绿水青山;人杰地灵,共奔小康。

岁在乙未,再添景观。宵衣旰食,历尽艰难。

修缮楼子,文脉承传;重筑拜台,其新焕然。

征地十亩,新建广场;历时半载,古镇重光。

清江拍岸,树绿花香;古渡新颜,流连忘返。

登斯楼也,其喜洋洋;把酒临风,逸兴飞飏。

福佑故里,桑梓永昌;歌以咏铭,勒石流芳!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再次驻足楼子口,横江河水清澈流淌,岸边修竹轻轻摇曳,一只渡船若惊鸿悠悠翩过、波摇影动……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2017 年 8 月 15 日,云南诗人夏羽在楼子口拜台听蝉:

阳光刺眼的芒深藏在云层里 / 混浊的江水汤汤 / 一箭之遥的对岸 / 就是富庶的天府之国 / 在古拜台一叩首 /“咦”凄厉的喊声由一而十而百而千万 / 这摄魂夺魄的蝉鸣声响彻云霄 / 江水浩浩,时光的游子灵魂出窍 / 五尺道上鼓角争鸣,血肉横飞 / 夹江为营的翼王怎么知道大渡河 / 只渡有缘人。都说流水无情啊 //在古拜台二叩首 /“知了,知了,知了”喋喋不休的聒噪 / 令人心智昏昏。我从远方赶来看你 / 看山无陵,江水为竭看夏天的纷纷大雪 / 在兵家必争之地听蝉鸣,听江涛高一声 /低一声。一声不吭地是我心底澎湃的爱 // 退回到最初的渡口三叩首,波光粼粼 / 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我的爱恨纠葛 / 我自己带走。也许吧,多年后 / 拜台的蝉鸣依旧是铺天盖地的饶歌。

水富古意楼坝:川滇古渡楼子口的过往


陈卓,笔名九月菊等,云南省作协会员。诗文散见于《诗刊》《青年诗人》《青春诗选》《金沙水暖》《百家》《滇池》《西南军事文学》《星星》诗刊《昭通作家丛书(散文卷)(诗歌卷)》《山花烂漫》《昭通作家精品集(散文卷)(诗歌卷)》《蜀南新闻好作品集》《蜀南新闻优秀论文集》《云南日报》《四川日报》等报刊书籍。出版诗集《陈卓诗歌集》。《文化昭通·水富》执行主编及文字作者。曾获得省市各种文学类奖励60余次。

注:本文经作者同意发布,仅供交流学习,图文转载需征得作者本人同意。

来源:水富文旅

文字:陈 卓

摄影:陈 卓 谢阳山 卓维华

编辑:周 川

审核:刘 燕

编辑整理发布:西部移动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