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引子:1402年靖难之役结束,一场政治夺权也落下帷幕。燕王朱棣于1403年登基并更改年号为永乐。靖难之役,从根本上而言是一场以下犯上的篡权运动,尤其古代是家长制社会,即使谋反成功也会背上谋逆的骂名,明成祖恐难调众口,政权稳固势在必行。靖难之役的一个突出的有功之臣---马三保(马和)深受朱棣的重用,并且连年随着朱棣南征北战早已成为朱棣最器重的人。1404年赐姓郑,更名郑和。1405年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一支由两百余艘船只两万多人组成的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船队,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之行。这场政治色彩浓厚的行动或许是为了巩固边境加强政权统治,或许是这场远洋之行的背后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充盈国库,亦或许是如传言所说为了寻找在靖难之役后便失踪了的建文帝朱允炆以还朱棣一个德义的名声?目的为何暂且不谈,但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远洋贸易就此展开了,这对当时又有何影响?

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一、明代以前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对外贸易是商业发展衍生出来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生产经营形式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业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诞生的。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商业的雏形就以诞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完善,各家各户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下出现了产品剩余现象,于是各部落或氏族之间便会根据自己所需进行物物交换,原始商业就此诞生。随着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渐渐发展。

秦汉时期:当时的对外交往对内对外皆有往来。对内主要是和西域各国的来往,路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对外贸易渐渐发展。商人使者往返于此路,促进了中国和西域各国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开展,中国与朝鲜日本以及一些南亚的国家保持贸易上的联系。秦汉贸易往来的主要特点是,对外贸易的政治色彩浓厚,商业价值不大,对外贸易并不是出于经济的发展的目的,并且以官方组织为主,民间多表现为边境人民的物品交换往来。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并且由于一些波斯国和阿拉伯国的商人的往返促使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当时的政府主要采取的是开放型的发展政策,鼓励开展对外贸易。并在广州设有专门的市舶司进行商业管理,促使唐朝在对外交往方面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盛况。当时的泉州俨然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国际性大市场,各国商人前往此地参与商品经营。与前朝相比,隋唐时期的对外贸易更表现出制度化商业化的特点,民间参与外贸经商的现象明显增多。

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两宋时期: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增设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海外商务。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东京梦华录》记载:“金银财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市经济功能发展这一条件为外贸往来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宋朝的对外贸易发展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表现出了盛于唐朝外贸的景象。并表现出了“政府监督,民间运营”的商业发展特点。

元朝时期:政府提出对于从事海外贸易者予以免去杂役的特权,元朝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明清之际,虽说商品经济仍在发展,但政府一系列的提出“海禁”政策,限制民间对外经济往来,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由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体系。

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是如何?

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⑴政治方面,北方的蒙古势力虎视眈眈妄想恢复元朝的统治,明朝政权受到威胁。东部沿海边境倭寇势力时常来华骚扰,边境不得安宁。建文帝的失踪,朝廷内部难平众口。因此,出于宣扬国威,震慑周边小国,平定朝内众口的政治目的需要,郑和下西洋刻不容缓。

⑵经济方面,明朝前期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水平空前提高。随着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重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流入市场。到了永乐年间,明朝国内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富饶实力强大。为“朝贡贸易”体系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⑶思想方面,古代的历代帝王都有着“天朝上国”的思想,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下,稳定的农业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那些海洋国家的生产效益,以至于天朝上国的思想始终在帝王思想里占据主流。因此自诩天子的明成祖,要让各国都来朝贡,达到万国皆来朝的盛状。

⑷技术方面,《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明朝时期造船业相当发达,造船技术也已领先当时,再加上指南针以及先进的航海技术的应用这些都为下西洋准备了技术方面的条件。

三、为何明帝国会“放弃”海上霸权,没能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郑和七次下西洋活动前前后后一共持续了三十多年。其航行规模大,造价高,行程距离远,无论是技术规模还是航程都领先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由郑和船只所代表的大明帝国,完全可以凭其经济政治实力成为“海上霸主”的。但是却为什么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再无郑和再无远洋贸易了呢?并且当时的明朝在农业上发展迅猛,已经可以利用机械原理进行耕作提高生产效率。在商业上,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城市发展建设上也取得重大成就,资本主义萌芽也缓慢地出现。但是为什么明朝却不能像西方的荷兰和英国一样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

首先,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上看:①要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②要产生雇佣劳动关系,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有自由身份的员工。③产品的生产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定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单就雇佣关系来看,工场主需要雇佣有自由身份的员工,但是古代封建阶级社会里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剥削和压迫,当时的普通平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自己土地的人,一种是没有自己土地的人 。

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有土地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去给工场主做雇员的,而没有土地的人大多又都没有自由身份,所以没有资格去做雇员。因此就形成了一种“雇佣悖论”。即使在明中叶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那也是只出现在了少部分的江南局部发达地区。并且明清之际又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仍然占主流。而农民的购买能力又差因此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商品市场的形成。阻碍了产品按市场生产这一要素的实现。

其次,从当时中国社会的内因来讲:

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⑴政治方面,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动因还是主要出自政治目的。无论是为宣扬国威以达到“万邦来朝”的目的,还是为震慑周边小国以巩固国家安定的目的,都通过郑和七下西洋而达到了。既然目的已达到,那么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⑵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活动是一个典型的朝贡贸易,厚往而薄来是其基本的特征,七次的下西洋活动,花费巨大不免造成国库亏虚。再无雄厚的经济支撑。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占据着占主导地位。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抑制了市场的发展,无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提供一个宽松的条件。

⑶思想方面,①“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的主要方针。中国自汉代以来广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仁”的思想早已嵌入骨髓。众所周知,无论是荷兰还是英国在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候,都以侵略掠夺他国的方式进行。然而以郑和船只为代表的明朝始终秉持着“共享太平”的方针,所及之处一片祥和之景,绝无烧杀掠夺。②“贵华夏,贱狄夷”的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共有,明朝当时缺乏近代的海洋意识和视野,下西洋就只为实现“万邦来朝”具有狭隘的民族局限性,甚至于说,下西洋只是为了满足帝王作为“天子”的虚荣。

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⑷科举制的禁锢性:受传统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普遍把考取功名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奋斗方向。社会上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更加固化了人们心中对于“士农工商”的阶层性。商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以至于人们对于经商产生不屑心理,这便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都要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由郑和下西洋引发的思考

从当代视野看待郑和下西洋事件: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典型的国家主导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此事件的正面作用:①对于当时的明王朝具有巩固政权,加强海防的政治作用。②对外贸易促进了物资互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③加强了文化传播,提高了明王朝的国际声誉。局限性:①七次朝贡贸易政策,耗费大量国库,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②下西洋活动,并没有把经济效果放在首位,缺乏近代的海洋意识。没能借此发展商品经济,并且最终停止了对外贸易。而此时国际上新航路的开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进行着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中国正是在明清之际的闭关锁国中逐渐与世界脱轨。

郑和下西洋,实力强大却为何放弃霸权?

从全球视野看待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且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线与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时间基本吻合,这为世界由孤立分散状态走向一个整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今天的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非洲欧洲等广袤的地方连成一个文明互公的共同体”。

启示:①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与世界的联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今天的中国正是在吸取此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谋求建立世界命运共同体。②国家发展要立足于人民的利益。充分考虑到人民的需求,一定要做到在经济的发展立足于人民的利益,且不可本末倒置。③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鼓励人民敢于创新锐意进取为我国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东京梦华录》

《全球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