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非常恩爱,为什么养育的孩子性格暴躁抑郁?

薛程峰


三岁到七岁是孩子性格塑造黄金期,这个时候是孩子能自律,能吃苦这两项最宝贵的性格成型期,很考验父母的孩子优育认知水平。如果父母恩爱,心偏偏都是软的,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却是往往最不利,孩子生气时任性地摔东西,用哭闹来逼父母满足他一切不合理的需求时,哪怕很小东西,哪怕是很小的不合理需求,只要父母心软没人用严厉的眼神阻止之,孩子得到满足后就会形成这些是满足自己一切不合理需求的王牌做法后,慢慢就只有变本加厉,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在七岁前任性性格发展太缓慢,如果父母没人觉醒到问题的严重性,没人主动承担纠正的一切,没人注意教育孩子恶因与恶因的关系,随着孩子不合理的需求的变大和满足可能性降低这个矛盾越来越大,无法用正常手段满足自己各种欲望的孩子变得性格暴躁抑郁就是必然的结局。

溺子如杀子,把握好三岁到七岁之间最宝贵的性格塑造窗口期,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一生最服王阳明


原谅我,看到题目,乐了?

想到一个问题:“隔壁老王很有钱,为什么我这么穷?”

所以,【你们秀恩爱,关我什么事?】

1、父母恩爱,孩子(婴幼儿)没有感受到爱?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些小视频,大概内容就是爸爸、妈妈很甜蜜,故意撩孩子,“你看我们多好呀!但是我们不带你玩......”

还有一个:爸爸和女儿互动,女儿很高兴,妈妈突然窜进来,坐到爸爸腿上,搂着爸爸,挑衅的看着女儿,女儿刚开始一脸懵,然后马上躺下嚎啕大哭,打滚,大人都乐不可支,哈哈大笑......

婴幼儿认知范围有限,大人认为的玩笑,对孩子的心灵有一定影响——“你们不爱我”,她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行为抗议!

2、父母表达了爱,但不是孩子(幼儿)要的爱?

“妈妈,我吃不下了”

“这怎么行?多吃点,长身体......”

-----------------------------------

“爸爸,我走不动了”

“男子汉,不要轻言放弃,来来来,跟上爸爸妈妈......”

咋一看,没毛病,父母多爱孩子,要照顾孩子身体,培养孩子品格,但是,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先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评判具体事件。

有一种调侃是“你妈妈觉得你冷”,就是说父母付出的都是“自以为是”的爱,孩子反对无效,可能就变成了“反抗”。

然而,孩子无论语言和力量都不是成人的对手,所以只能通过“暴躁”的情绪和“反叛的行为”来报复“爱”......

3、【恩爱】和【良好的行为品质】,没有因果关系。

“有礼貌”、“讲道理”这都不是天生获得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父母要言传身教,平时和孩子交流沟通中,有意识培养。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学习各种优秀人物的事迹,潜移默化。

人的成长过程,都在追寻“价值感,归属感”。我认为,光有“恩爱”可不行哟。


睿贝妈妈育儿


父母是不是只想着爱对方,忘了爱孩子,孩子受到粗暴对待,自然是躁暴,抑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