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考證並不妨礙你平庸無能


幾個周前,一個朋友告訴我,由於全球疫情爆發,他報考的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延遲了,所以打算嘗試一下法考。

我問他為什麼選擇法考,他說,“證書是未來的職場競爭力,反正疫情在家沒事幹,還不如學點東西。”

我發現,無論是金融,還是法律都和他的專業無關。

“你還是認真考慮一下吧。”我回復他說。

幾天後,我得知他決定不去法考了,因為他並不喜歡法律。

心中五味雜陳。

這事兒我想了很久,這麼多人在努力考證,國內有點含金量的考試就場場爆滿,這真的正確嗎?

更令人驚訝的是,英國倫敦的CFA考場上超50%都是中國人。就連外國人也在好奇,what?中國學生考試就是厲害呀!膜拜ing

“考證黨”正在以大學生為中心迅速擴張,他們都有一個執念“現在努力考證,將來一定會有回報”。

這樣的想法,看似很勵志,實則極其荒謬。

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就去盲目考證,沒有一點興趣就去跟風學習,多考幾張證,不過是多浪費了點時間罷了。


01

如今,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證書改變命運”,“證書實現逆襲”,“沒有證書就沒有競爭力”的言論,為什麼?

因為市場需要焦慮,培訓機構需要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證,去保障他們的盈利。

你從來不會見到一個培訓機構做宣傳的時候說出“這個證書考出來可能沒有什麼用”的大實話。

市場驅動下,“考證”似乎成了這個時代奮鬥的代名詞。

太多人被資本和市場玩弄。

CPA、CFA、法考等高含金量證書大熱,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浩浩蕩蕩考證大軍中的一員。

初級會計、教師資格證的參加者更是絡繹不絕,這一紙證書的魅力,很真切。

焦慮的社會,造就了混亂的你我。

當然,並不是說選擇考證不對,而是在提醒那些沒有規劃、甚至沒有興趣的考證黨,要認真權衡利弊,去思考:

這個需要投入半年甚至更多時間去拿下的證書,是否符合我未來的職業生涯。

有些人,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職業規劃,只是為了考證而考證,考了一圈下來,手裡的證書多了,卻也變得更迷茫了。


02

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二八定律,也叫冪次法則,即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最常見的例子是,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中。

冪次法則也適用於風險投資(VC),懂得冪次法則的投資者所列的備選投資公司會盡可能地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這對這少量的、高質量的公司的研究中,從而在這些公司中獲得總收益的80%。

冪次法則在個人身上的解釋同樣舉足輕重:將精力投入到20%重要的事情上,可以獲得80%的收益。

“考證選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它考出來”真的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你應該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並且熱愛的事情上,而且在這之前先要仔細想想,未來這件事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

建議各位,

  1. 拿大量的時間去思考未來我會做什麼,即明確職業生涯規劃;
    (決策花時間就是為未來省時間)
  2. 獨立思考考證的必要性,對未來是否有幫助;
  3. 如果選擇考證,集中精力1-2個就夠,不要追求多而廣,永遠銘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要的多反而什麼都得不到,少而精才是成功之道;
  4. 有時候,不考證才是最好的選擇,別被烏合之眾帶跑,做一些無意義的努力。

毫不誇張地說,這樣做可以擊敗80%的人,因為這世間,80%的人都在無目的、無節奏地奮鬥或者混吃等死。


03

硅谷創投教父、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在其暢銷書《從0到1》中提到:“冪次法則(power law)是宇宙的法則,是宇宙最強大的力量。”

每件事情中,冪次法則都存在,而且根植其中,作用巨大。

風險投資中最大的秘密是: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資所獲的回報,要等於或者超過其他所有對象的總和。

對於自我的投資的秘密就是:成功定位的時間投入所獲得的回報,要遠遠大於其他時間投入的總和。

一大部分人懂得奮鬥的重要性或正在嘗試為了未來而奮鬥,或考證,或學習技能,或拓展社交圈。

選擇考證,不要看別人考什麼,你也考什麼,學會思考“哪張證書是有意義的”才是根本所在;

選擇學習技能,不要PPT、PS、Pr、編程等都想學得很精,只需要選中一個喜歡並能夠堅持的去學,並從專業的角度去對待它;

選擇拓展社交圈,不要什麼人都交往,做高質量的社交,才會讓你用有限的時間,獲得儘可能多的資源。

盲目的時間投入,那不叫努力,更不叫堅持,那只是愚蠢。

拼命考證不妨礙你平庸無能。

精明的人能體悟冪次法則的魔力,將時間和精力不浪費到無意義的努力中去,考最有用的證,做最重要的事。

將時間投入那20%重要的事情,你就有可能創立那20%的公司,成為那20%的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