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期貨合約交割日殺到,3月慘案會否重演?

週二(4月28日)就是COMEX黃金期貨合約的交割日。相信不少多頭對上個月黃金換月點差突然擴大的詭異事件印象深刻。這一次,異象會否再次上演?

黃金期貨合約交割日殺到,3月慘案會否重演?

圖源 | 子圖網

上週五,金十的一篇報道指出,黃金期現價差已經縮窄至20美元左右,但是較正常情況之下的幾美元依然相差較大。當時就有分析師警告,等到黃金期貨到期交付時,黃金期現價差問題可能會再度出現。

黃金期貨合約交割日殺到,3月慘案會否重演?

自黃金上破1700美元關口後,其漲勢似乎有所剎車。週一,現貨黃金一度跌破1710美元。

黃金期貨合約交割日殺到,3月慘案會否重演?

相信不少多頭對上個月黃金換月點差突然詭異擴大的事件依然印象深刻。3月24日,各大黃金點差突然暴增,甚至直接停盤無法交易。一時間現貨逼倉的說法甚囂塵上。

轉眼間,又一黃金期貨到期日悄然逼近:4月COMEX黃金期貨合約將於當地時間4月28日下午12:30(北京時間4月29日凌晨1:30)交割。

這一次,慘劇會否再次上演?

01 前情回顧:黃金期現價差一度飆升至40年高位

首先,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上個月黃金市場的奇異現象。

3月24日,COMEX黃金期貨與倫敦黃金現貨的差價一度達到近80美元,創下40年高位。

當時,市場對這個異象有四種解釋:

①股市暴跌之時,由於槓桿基金爭相清算安全資產換取現金來覆蓋追加保證金,實物黃金遭清算,價格下跌,導致那些對持有實物黃金情有獨鍾的買家趁低價大量抄底,使所有黃金銷售商幾乎耗盡了實物黃金。因多頭沒有足夠的現貨可交割,導致價差擴大。

②英國下達封城命令後,出於對倫敦市場價格失真的擔憂,原本專注於倫敦市場的歐洲交易者紛紛湧入COMEX黃金期貨。

③隨著金礦停擺、航空業中斷導致實物黃金無法交割,做多黃金期貨的交易者傾向於持有合約到期後進行實物交割。

④各國央行的量化寬鬆和財政刺激措施,導致市場對未來需求的預期大大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上月由於期現價差擴大等原因,全球各大銀行黃金報價於24日新加坡時間中午12點起陸續出現問題,黃金的流通量極度缺乏,導致整個市場出現點差極高,時常中斷交易、以及主要券商的報價也各不相同的情況。

如今,市場狀況似乎有所復原——股市反彈、各國陸續宣佈重啟經濟計劃,但黃金期現價差擴大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是為什麼呢?

02 細數黃金期現價差擴大的原因

事實上,通過和上次期現價差懸殊的情況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當前的黃金市場環境依然醞釀著促使黃金價差擴大的因素。

風險一:油價暴跌後,實物金被爆買

正如金十此前報道指出,進入4月,在油價暴跌之後,實物金的需求再次變得火爆。擔心石油崩盤的交易員為了安全起見,已轉向囤積黃金。

黃金市場的火熱有兩大證據

據彭博數據,黃金ETF的資產規模上週二攀升至創紀錄水平。據統計,ETF持有的黃金總量今年已增長14%,至9450萬盎司,是自2019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週二是連續第21天增長。

黃金期貨合約交割日殺到,3月慘案會否重演?

另外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瑞士3月份的出口量增加到96.1噸,是2月份水平的兩倍多。其中將近一半黃金運往美國,這大概是為了滿足美國對ETF的需求。

此外,上週五,澳大利亞最大的黃金精煉廠珀斯公司(Perth Mint) 已經重新開放了一條千噸生產線,以應對遠在11000英里以外的美國的訂單需求。 珀斯鑄幣廠的首席執行官理查德·海斯(Richard Hayes)說:

“目前我們一週的產量可能達到7.5噸,並且預售已經排到了5月份。這些金條中有很大一部分最終用於結算Comex期金。”

風險二:供應中斷的風險仍存

儘管瑞士、澳大利亞鍊金廠已經火力全開,但投資者仍擔心供應中斷。

本月早些時候,經紀公司INTL FCStone的負責人Rhona O’connell稱,期現價差擴大主要是因為市場參與者仍在與大幅癱瘓的航運物流作鬥爭。

“黃金的期貨溢價如此之大,與交易者針對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交割合約的風險管理有關,即使只有不到5%的未平倉合約有待交割。瑞士的黃金冶煉廠雖然已恢復生產,但產能有限。

風險三:COMEX庫存充足,但是投資者不買賬

不論是CME還是LBMA,在3月在價差問題出現後不久,都出面承諾金庫內還有足夠黃金。CME表示紐約金庫中存有920萬盎司的黃金,其中560萬盎司是符合交割標準的。 而LBMA也承諾有足夠的供應量來履行承諾。

然而,交易員們紛紛表示,由於風險太大,他們目前寧願完全遠離市場,這加劇了黃金期現價格差異。

數據顯示,黃金前一週投機性交易量有所降溫。截止至4月15日至4月21日當週,投機者持有的黃金投機性淨多頭減少2930手合約,至249571手合約。

風險四:紙黃金規模遠超於實物金

最後,正如人民幣交易與研究撰文指出,當前交易的紙黃金規模實際上已經遠超實物黃金,僅倫敦場外市場一年的交易量就高達160萬噸。

紙黃金與實物黃金之間的脫鉤決定了“黃金擠兌”風險一直存在,疫情對供需兩端的衝擊放大了這一風險,而短時間內形勢難言緩解,因此月底仍有爆倉風險。

綜上幾點可知,黃金市場現貨逼倉的陰影並未散去。經歷了原油換月爆倉的交易員,可能還要提防一下黃金市場可能會上演類似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