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作者和故事簡介

上次瑪德琳帶著魔法兔經歷了一場奇妙的冒險之旅,這一次,這個被注入了新的靈魂的小女孩帶著她的探險狗在羅馬又經歷了另外一場意外和神秘的冒險。

在《瑪德琳和羅馬的貓》裡,作者約翰·貝梅爾曼斯·馬西亞諾不僅僅講述了瑪德琳和貓的故事,更是將瑪德琳的內心世界投射在文字和圖畫裡,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了成千上萬的3-6歲的瑪德琳們的純真的內心世界。

作者約翰·貝梅爾曼斯·馬西亞諾是在祖父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創作《瑪德琳》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繪畫風格和理解,從而創造出的熟悉卻又獨特的瑪德琳。

約翰生活在羅馬,並在此作畫,因而他創作《瑪德琳和羅馬的貓》的靈感來源於羅馬的建築和金色的燈光,並對這座永恆之城的許多貓咪居民享有的自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場探險中,瑪德琳依然是那個勇敢和機敏的小女孩,她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對於未知的探索,以及對於自我的尋求就跟這個年齡階段裡所有的孩子一樣,有著強烈的內心驅動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瑪德琳,也就是成千上萬跟她差不多年齡的孩子是如何把內心的世界投射在這場探險之中的,即《瑪德琳和羅馬的貓》為什麼值得推薦?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能夠激發孩子內心深處的主動性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把人一生的人格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像瑪德琳這個年齡的孩子處在兒童早期階段,在這個時期,孩子面臨的前進方向,或者說轉折點就是對主動性的喚醒和適應。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繪本中,瑪德琳和其他十一個小女孩一起出發去羅馬旅遊,她們對新的環境充滿了好奇,一路上根據自己各自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

家有幼兒的父母也許都經歷過這樣的事件——帶孩子去一個新的環境,孩子明明充滿了好奇心,也很想參與進群體遊戲,可無論如何鼓勵,孩子就是無法邁出第一步。

這是兒童早期階段的孩子普遍的一個心理現象,說明孩子意識中是有主動探索和適應的渴望,可是不知道如何啟動這個機制。

因而《瑪德琳和羅馬的貓》正好是激發孩子發揮主動的導火索,利用孩子對瑪德琳的接納和認可心理,採用示範的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做象徵性示範作用,幫助孩子挖掘出藏在內心深處的主動性。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這本繪本除了圖片展示的價值內容,更重要的是採用形式來激發孩子主動探索,滿足好奇心。

瑪德琳和朋友們在照相的時候,她們的照相機被偷走了。瑪德琳帶著探險狗追過去,一路追到了一處破落的房子裡。

看到這裡的時候,相信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已經忍不住冒出來了。在陪女兒閱讀《瑪德琳和羅馬的貓》時,正是看到這裡,她的主動性顯著提高,一下子從被動轉換成主動狀態,自己忍不住動手翻閱,並不停地問道:“小偷跑到哪裡去了?這屋子裡有什麼呢?”

當孩子的主動性被喚醒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生髮探索的衝動。無論是圖片內容還是形式,《瑪德琳和羅馬的貓》都是能很好喚醒孩子主動性的方式。

當然,在生活中處處都是喚醒孩子主動性,並激發他們探索的實踐場地,繪本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但是,正是因為繪本產生的直接經驗和快速有效性,讓我們願意提倡閱讀繪本。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符合孩子認知發展的趨向

心理學上認為幼兒認知發展的趨向是,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片面到比較全面、由淺入深。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正好符合了幼兒認知趨向的這四個層次。瑪德琳和十一個小女孩從家裡或學校出發到羅馬,她們對不同環境的適應,甚至做出探索的表現都說明了,孩子的容納空間越來越大。

她們不斷從近距離,狹窄範圍過渡到遠距離和寬闊的範圍,這裡的距離和範圍是指孩子從家庭過渡到幼兒園,再過渡到兒童世界。

老話說,藝術源於生活。父母在陪同孩子閱讀《瑪德琳和羅馬的貓》時,既是瞭解孩子認知發展的進程,也是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實踐。

當瑪德琳在破敗的老房子裡找到小偷的時候,發現這裡另有一番天地,裡頭藏了好多隻貓咪,小偷說偷東西是為了餵飽自己和這些貓咪。

瑪德琳和小偷進行了辯解,她認為不管什麼原因,偷東西就是不對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就疑惑了,為什麼小偷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收養貓咪的保護者?

“雖然我為你的善舉鼓掌,但讓我直截了當地說吧:偷東西就是錯的,不管什麼原因。你可能不喜歡聽,但這就是法律。”

“對於你來說評判和責罵很容易,但你知道餓和冷的滋味嗎?”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繪本的對話對於三歲上下的幼兒來說未免過於深刻,可是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多少是能理解的。

因而,對於三歲上下的孩子來說,父母就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幫助孩子將小偷變成保護者的橋樑架接起來,讓孩子的認知順利地由表及裡、由片面到比較全面、由淺入深地發展起來。

這其中就是邏輯思維的訓練,幼兒這個階段的認知發展沒有順利過渡,往往可能造成固著障礙,也就是現在即使是成年人,邏輯思維依然是比較片面和單一的,非黑即白。

因而如果父母懂得如何利用《瑪德琳和羅馬的貓》來對孩子的認知,也就是邏輯進行啟蒙,那麼就不會錯過孩子教育的關鍵期。

瑪德琳最後還得知,小偷還欺騙了她。可是,她最終不再侷限在片面和淺顯的認知中,而是認可“小偷”善良的那一面,把她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決定幫助她一起來拯救這些貓咪。

我向女兒講解後,她依然似懂非懂,隨著她認知發展的不斷進提升,我相信和她重新再讀這本繪本的時候,她會加深理解,並最終學會比較全面看待事物。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幫助孩子尋找自我價值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兒童從一歲起就逐漸形成了關於“自我”的觀念,三歲就會進入“自尊期”,開始尋找自我價值。

心理學上有諸多流派存在,無異於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然而,不論是精神分析流派,還是人本主義流派等,它們始終都在圍繞著“自我”來研究和發展的。

“自我”貫穿人的一生,成年人的各種能力或是障礙都與之相關。而嬰幼兒階段正是“自我”體驗的萌芽階段,尤其是對於幼兒來說,這個階段的轉折點就是自尊的情緒體驗。

心理學上說,幼兒期的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以後的情緒發展和適應性。因而《瑪德琳和羅馬的貓》的先進性和價值性就體現在其間的內容正是符合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

瑪德琳拿著相機離開貓屋,路途中遇到陌生人請求她幫忙拍照,在拍照的過程中“小偷”又偷走了陌生人的東西。

陌生人把“小偷”抓住了,並且認為瑪德琳是同夥,於是把她們一起交給了警察叔叔。瑪德琳感到很委屈,又非常羞恥。好在,瑪德琳的朋友們報警尋找她的下落,於是她們在警局裡重逢,並且解開了誤會。


《瑪德琳和羅馬的貓》孩子的成長在體驗和感受中

當孩子代入到瑪德琳的角色裡時,又在警察叔叔這樣具有標誌性身份暗示的情況下,孩子會不由自主產生犯錯的羞愧感。

這個時候,孩子就是在體味自尊的情緒。在陪女兒閱讀繪本的時候,看到這裡,她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瑪德琳的情緒,難過、生氣、害羞這些詞從她的嘴裡說出來,緊跟著她的表情也產生了變化。

當孩子犯錯時露出害羞的表情,或是經常會說出害羞這個詞彙時,孩子正是自尊心高速發展的階段。當父母瞭解到孩子的自尊需求時,就能明白如何更好地維護孩子的自尊,引導孩子尋找到自我價值。

就像瑪德琳,誤會解開了,她的自尊獲得了滿足,並且能夠很快想到辦法幫助貓咪保護者解決問題。

舉個生活的小例子,女兒經常會故意把鞋子穿反,說了很多次不為所動。於是,我改變了策略,鼓勵她這樣穿出去,但是告訴她,“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小朋友看到你這麼穿可能會嘲笑你哦。”

因為之前有過一次被小朋友嘲笑的經歷,她猶豫了一下,於是自己把鞋子換了過來,又情緒高昂地跟我說,“媽媽,我換過來了,那樣穿會被小朋友嘲笑的。”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教育要走在發展的前面。”

為人父母,當能夠把握住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借用繪本等之類的工具進行引導和啟發,孩子就能好好“聽話”。

以上就是我推薦《瑪德琳和羅馬的貓》這本繪本的原因,它不但是孩子內心世界的投放,也是父母引導和啟發孩子的得力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