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強邏輯背後 :製造的突圍 消費的切換

NO.1

“漲價”強邏輯背後

製造的突圍,消費的切換

近期市場的最強邏輯是圍繞“漲價”展開的,包括中游玻璃、滌綸至上游MDI、天膠、有機硅、鋰等品種。

應對當前“殺估值”質疑,順應“復甦交易”的共識,兩者合力就是漲價品種,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景氣度對抗殺估值。

9月以來A股風格結構一個明顯變化,在於從追逐短期業績確定性(如9月基建鏈)到佈局遠期盈利復甦(如汽車、新能源、家電、石化等)。

其背後是經濟復甦階段認識的變化。國內經濟動能由政策刺激、基建與地產託底過渡到消費的回暖、出口的改善以及企業資本開支的上升。這也意味著投資的關鍵,落腳在製造和可選消費。

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緊扣可選消費+中國製造兩條配置主線。

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景氣度超預期高漲,微觀調研港口、製造業訂單及出貨火熱、2020Q3化工、機械等資本開支已有明顯提升,都在反映全球復甦的節奏將快於市場預期。

與2017年的全球朱格拉週期不同,當前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已有明顯改善,製造業的資本開支將大幅修復,這意味著中國製造業與全球復甦的共振將更為強烈。

我們需以更高的視角、更遠的盈利景氣看待投資機會,推薦“可選消費+中國製造”兩條主線:1)可選消費推薦:酒店/白酒/汽車/家電/航空。2)中國製造推薦:新能車/光伏/機械/石化/基化。

NO.2

無繩化趨勢持續推進

擁抱電動工具大時代

隨著經濟的發展,電動工具開始在北美和歐洲開始興起,並隨著日本及亞洲、拉美等市場加入,全球電動工具行業市場規模穩健增長,根據行業數據顯示

目前全球電動工具市場規模近300億美元,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穩定增長趨勢,預計到2025年行業整體規模將突破350億美元。

中國是電動工具主要生產基地和出口國。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電動工具生產,博世、TTI等全球知名企業均在中國設有工廠,目前我國每年生產的電動工具中約有80%左右是屬於出口,每年出口量近3億臺,出口金額達到87億美元。

鋰電成本的快速下降及其本身具有的體積小、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等優勢推動了工業消費領域如電動工具、電動工兩輪車等場景的鋰電化進程。

另一方面,電動工具無繩化趨勢也愈加明顯,無繩化電動工具佔比從2011年的30%提升至2019年的60%左右。

隨著電動工具無繩化推進,單臺電動工具需求的電芯數量也在增加,電動工具鋰電池出貨量得以快速增長,2019年全球電動工具鋰電池出貨量達到11.0GWh,同比增長25.0%,中國電動工具市場鋰電池需求量8.8GWh,同比增加25.7%。

我們認為隨著無繩化趨勢的持續推進,鋰電池應用空間將進一步打開。

NO.3

新材料賽道,未來可期

1、電子膠粘材料(國產替代)

保守估計,電子膠粘材料總市場空間超200億以上,其中OCA光學膜、導電材料、高性能壓敏膠材料等產品各擁有數十億以上市場空間,行業具備較高天花板。

從競爭格局來看,行業高端產品由3M等國外企業壟斷,近兩年受國產品牌崛起和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影響,下游對功能性材料的進口替代有迫切需求,加速了國產品牌成長,具備研發實力和產品儲備的優秀企業將在進口替代進程中充分受益。

2、催化材料(進口替代+國六標準政策推動)

國六排放標準即將大面積鋪開,標準較國五大幅提高,倒逼產業升級,看好相關材料,蜂窩陶瓷載體進口替代空間大。

自2020年7月1日起,全國範圍實施輕型汽車國六排放標準,禁止生產國五排放標準輕型汽車,進口輕型汽車應符合國六排放標準。國六排放標準執行推動下,根據測算,國五升級至國六標準,陶瓷載體需求將增長超100%,分子篩需求從0到7000噸/年,市場空間巨大。

美國康寧公司自上世紀70年代發明蜂窩陶瓷載體並應用於汽車尾氣淨化領域以來,逐漸和日本NGK公司共同壟斷蜂窩陶瓷載體市場至今,兩者佔據全球90%市場份額(兩者在國內合計銷售額約200億),未來替代空間大。

3、可降解塑料(進口替代+新版禁塑令政策推動)

2020年初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新版禁塑令”,提出分三個階段、分應用場所禁限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用品,同時以可降解塑料做成的相關製品予以替代,政策推動下未來可降解塑料市場需求有望快速增長。

從市場空間看,待2025年該政策最後一階段完全貫徹執行後,國內可降解塑料替換需求有望達到數百萬噸規模級別,相較於2018年國內13.5萬噸的產量,其增量空間巨大,未來幾年的增長也較為確定。聚乳酸(PLA)和PBAT材料因性能、成本等綜合優勢有望佔據未來可降解塑料市場的主導位置。

我們認為需求增速確定背景下未來市場節奏依靠供給端放量,其中PLA的關鍵核心中間體丙交酯成熟技術主要由Corbion-Purac、NatureWorks等海外企業掌控,急需進口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