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銅鏡,清晰照出長沙人的文藝範

古代銅鏡,清晰照出長沙人的文藝範

承前啟後的新東漢三國六朝銅鏡

古代銅鏡,清晰照出長沙人的文藝範

靈秀清奇的楚式(戰國)銅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銅鏡是中國古代用於照容的日常生活用具,上至廟堂,下至市井,為達官貴人、仕人淑女所鍾愛。銅鏡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清代綿延使用了四千年,經歷了戰國、西漢、隋唐三個高峰期,凝聚著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青銅器大家族中使用時間最長、流行區域最廣的“藝術奇葩”。

在長沙市博物館收藏的400多枚銅鏡中,戰國楚式銅鏡以數量眾多、形制規範、式樣豐富、紋樣精美尤為引人注意。而作為戰國時銅鏡的鑄造中心,長沙當時在銅鏡鑄造領域的藝術地位,就像如今的時尚之都意大利米蘭。日前記者走進市博庫房,看一面銅鏡裡展現出的長沙人的文藝。

那些男人們把銅鏡掛腰間的日子

唐太宗那句“以銅為鏡”的名言可不是空口無憑。市博物館保管部潘鈺告訴記者,以銅為鏡的習慣古已有之,“男人們照鏡子,並不是愛美,而是出於對姿態的需要。尤其是那個時候男的對於自己的外貌是非常看重的。”她表示有的銅鏡直徑不大,非常輕便,會被掛在腰間。

在博庫房中,東漢“漢有善銅”博局紋銅鏡保存極為完好,通體為均勻的黑漆古,鏡背的紋飾相當複雜:主題紋飾分為四組,每組紋飾安置二神人瑞獸,其中朱雀配羽人、白虎配山羊,青龍配山羊,朱雀配山羊,八神人瑞獸各居一區,邊緣還有變形的青龍、朱雀、山羊和魚紋。只是鏡子背面而已,都做得如此精巧,那鏡子的正面呢?有趣的是,這枚銅鏡的正面並不是普通的平面鏡,而是略微凸出的鏡面,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過境遷,如今這面銅鏡仍然光可照人,而且由於鏡面凸出,鏡子照出來的範圍也比較廣,還可照得人顯瘦。

李夢璋在《長沙國寶檔案》中寫道,古裝電影中,銅鏡大多被製作成黃色,對觀眾有誤導作用,實際上銅鏡照容效果非常好,與今天所使用的玻璃鏡無異。因為它的表面是銀白色的,其時製造銅鏡的材料並非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銅,而是含錫量非常之高的錫青銅;用其鑄造出來的鏡子是銀白或者銀灰色,古人還要通過塗錫拋光等工序使顏色暗啞的銀灰色鏡坯變得清澈明鑑,而如今我們看到的古代銅鏡多為黑、綠等色,是由於含錫塗層氧化所致。

清秀的楚鏡讓北方鏡沒法比

長沙是戰國時期的銅鏡鑄造中心,當時工匠對銅鏡有很高的審美。當時的長沙在銅鏡鑄造領域幾乎相當於如今的時尚之都米蘭。“楚王好細腰”,“楚鏡有楚人清秀,骨骼清奇的樣子,北方鏡子沒有這種感覺,比較五大三粗,這跟南北方人的性格息息相關。”

古代銅鏡,清晰照出長沙人的文藝範

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楚風漢韻——長沙市博物館藏鏡》中,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南漸,長沙成為楚之江南重鎮,楚式鏡在長沙這塊新興的相對安定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摒棄了傳統禮制文化的束縛,如沐春風而生機勃勃,似脫韁之馬而縱橫馳騁;加之鑄造工藝和裝飾技術的日益成熟,商品經濟日漸發達,銅鏡需求量猛增。特別是戰國中晚期以來,楚文化腹地江陵受到秦文化的侵擾和打擊,此時長沙在楚國政治力量的庇護與重振,經濟的保障與發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戰略大後方的位置十分顯要,大批楚國貴族經營文化的南遷,為楚鏡在長沙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和思想文化藝術基礎。銅鏡這一器型輕巧的生活日用品青銅器在長沙已赫然列入主要器類而受到專攻精鑄,長沙迅速成為戰國中晚期楚式鏡鑄造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