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10月份,我讀書陷入了瓶頸期,讀的內容很多,但是消化不好,也不能夠講出來,甚至輸出的一些筆記都過於碎片化。這時我瞭解到,樊登讀書的樊登老師出了一本書,就是關於怎麼讀書,怎麼做筆記,怎麼講書。

於是我立馬入手了這本新書《讀懂一本書》,從底層解決了一些困惑,下面我按照自己的梳理邏輯,和大家一起走進這本書。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01 為什麼一定要多讀書?

編劇廖一梅在《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裡》說過這樣一段話:

“學校裡教不了你人生觀,也教不了你表達方式,這些東西教不了,但是大學非常重要,大學是人生的重要時期,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在大學這段時期形成的,但是你不能指望誰能教育你,或者從誰那兒得到啟發,最本質的學到自我教育。”

作為一個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學生,深深贊同這個觀點。在大學學到的知識早就已經忘了,甚至熬夜通宵背得滾瓜爛熟的試卷也早已忘了課程名稱,但是主動學習這件事讓我受益匪淺。

我以前是特別不愛讀書的孩子,喜歡追劇看綜藝,但是在大學我經常沒什麼事就去圖書館,在那裡打開了我的新世界,讀書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有多麼無知,讀的書越多,越覺得書是解決絕大多數問題的出口,當下我們可能遇到的求職問題,溝通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親密關係問題,前人早就經歷過了,也早就係統呈現在書中了。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大量閱讀,答案自現。

我身邊已經上班的同學們,以前總是說自己工作了特別開心,不用再學習了。然而僅僅半年,他們就完全“真香”,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更難,因為之前沒有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他們沒能處理好工作,也沒能保持學習,經常本職工作做不完,又沒有機會成長。想要辭職,條件又不允許,只能偶爾抱怨抱怨。

讀書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不同,但是大量讀書總比沒有積累強,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上講的內容未必完全對,但是經過那些經過時間的沉澱,總比我們自己埋頭想好很多。

當我們沒有積累的時候,先去大量學習,接收理解之後,再去判斷。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02 這樣選書才能讀好

關於選書很多人都有一些自己的誤解,在書裡樊登老師講到了:

讀書誤解一:讀書只追求有用。

現在讀書成了一件“有用”的事情,很多人在選書的時候都喜歡追求短平快的內容,巴不得通過讀幾本書就學會演講,學會溝通,學會PPT,提高情商……

而忘了讀書應該是一件慢下來的事情,慢讀才能看到很多細節,思考很多問題,把書中的知識點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有用的書也因人而異,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因為閱歷和見識的不同,收穫也會很大不同。

找到適合自己的圖書,才能得到成長。

讀書誤解二:書必須從頭讀到尾。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符合“二八定律”,一本書的構成也是,很多人讀書之所以慢還沒有收穫,就是因為沒有掌握一本書的精華,僅僅是從頭讀到尾。我看了很多高效學習法的筆記,都倡導一本書不要從頭讀到尾,

而是先看目錄,對這本書的整體有一個瞭解,然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部分。

掌握重點,就掌握了整本書的精華部分,記住這些就夠了。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讀書誤解三:有的書讀不懂還堅持?

一本書,不同的時間段讀會有不同的感受。我以前就是讀書特別喜歡死磕,讀不懂也不願意棄書,大學時一位老師給我們推薦了馬爾克斯的書,說他的作品是很難得的經典,我買了《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百年孤獨》,讀完就感覺他寫的故事真是很特別,各種描寫很細膩,對於作品的深度理解我完全不懂。

現在我的書架上還擺放著這兩本書,我再看會有一些對於他對愛情的理解,原來偉大蘊藏於文字之中,體現在我們的深度思考中。有的書當下讀不懂,不如暫時放放,隨著閱歷的積累,很多東西以後就懂了。

讀書誤解四:讀書是自己的事?

讀書是私人的事情嗎?不應該是。讀書如果僅僅是看一遍,那只有一點點印象,留存率不10足%,根據學習金字塔來說,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都是屬於被動學習,效果一般。而主動討論,實踐,講述給他人,往往會更有印象。

像樊登老師就是,一本書先讀一遍做筆記,再過一遍重點,做一份思維導圖,最後熟悉內容,講給讀者朋友們聽,這樣幾步之後,完完全全就記住了書中知識。這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以教為學,與別人分享。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選書原則-----TIPS原則

T(Tools)工具性,I(Ideas)新的理念 ,P(Practicability)實用性 ,S(Scientificity)科學性 ,這是書中總結的四點。但其實還可以再具體,選擇一本書就看它能不能為你提供一些新的知識,拓展你的認知邊界。

讀書如果一直都是已經知道的內容,那就沒什麼意義了,正是因為不知道,看了書學習到,才格外歡喜。

選書秘訣7步走----看書版機構,看寫作背景,看推薦人,看推薦書單,看參考書目,看內容,看印刷質量和翻譯質量。

一些比較權威的出版社,大家耳熟能詳,為了維護口碑,他們就會嚴格篩選好的圖書,再看好的作者他們也不會隨意背書,都會真正讀過再推薦,這些都是保障。喜歡一個作者,他推薦的東西也多半是你喜歡的,跟著看。

雖然步驟多一些,但是這一套下來,能夠保證我們選到一些滿意的書籍。書的質量要嚴格把關,市面上的書越來越多,為什麼不花時間去讀那些讓我們收穫最大的書呢?

時間花在篩選上,總好過讀錯書。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03 具體讀書的方法

一、看目錄。

拿到一本書,我們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閱讀目錄,在目錄中找到自己想要看的重點內容,同時梳理好整本書的邏輯框架,

這一步是我之前讀書經常沒有操作的一步,拿到書囫圇吞棗就開始看了,讀完也不知道到底這本書講了啥。這樣讀書再快,讀書再多,也是沒收穫有,所以先看目錄,心中有數。

可以按照這些問題來思考一下:

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本書為什麼這麼寫?

這本書提供了什麼解決方案?

這本書怎樣總結?

把書從厚度薄,可以圍繞問題去思考,拆分,提煉,總結,形成自己對一本書的理解。

二、畫線做筆記。

一本書什麼地方是重點,值得反覆去看?

樊登老師在這本書裡提到八點:概念被清晰界定的內容,問題很嚴重的內容,某種解釋很意外的內容,遞進關係的內容,轉折關係的後面部分,展開的具體應用性內容,受到心靈衝擊的內容,奇聞軼事的有趣內容。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一本書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看的時候一些片刻的思考都值得記錄,不同的人會對不同的部分感興趣,但是重點大多相同,所以畫線,批註都是很好的方法。

一定不要心疼了圖書,一本書只有你吸收了其中的精華,才算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它。

三、繪製思維導圖。

樊登老師的讀書方法很特別,在這本書的最後他展示了自己親手繪製的思維導圖,每一本書都是密密麻麻的知識點,而且據說他在講書的時候就是看著這樣一張圖,一氣呵成講下來,不得不佩服他的認真與融會貫通。

現在我們手機繪製思維導圖的工具很多,我平時也是習慣了使用電子產品,但是他說用手畫圖,很有很多思考與取捨,更能夠有印象,而且更能夠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加進去,有自己的獨特性。很簡單幾步就可以實現。

第一,準備好一張A4紙,橫向放,然後準備好一支碳素筆。

第二,在中間畫一個圈圈標註好書名,然後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引出不同的線,按照內容梳理出來就好。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上面這張圖是我自己實操的《讀懂一本書》的思維導圖,第一次嘗試,感覺很被虐,但是印象很深刻,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推薦給大家。

讀書這件事,相互分享收穫才最大,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