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我是一個用讀書改變自己生活的人。”——樊登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上個月和朋友秀芳在星巴克喝咖啡,她問了我一個問題:古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可這半年來我讀的書也不少啊,怎麼還是沒啥進步的感覺?


我問她:平時你喜歡讀什麼書?


她得意的開始炫耀:我經常看愛情小說、娛樂雜誌,偶爾也會翻一下講成功學的書,有時一個下午就能看一本,厲害吧?


我笑了笑,又問道:“你看這些書目的是什麼?”


她驚呆地看著我:“看書還能有什麼目的,有時沒事幹太無聊了,就隨便翻來看看。”


“我猜你是經常一邊玩手機,一邊看書,對吧?”我反問道。


秀芳一個勁地點頭。我接著說:“讀書方法不對,思想上當然也不會有新的收穫。”


這讓我聯想到近期看的一本書——《讀懂一本書》,書中內容通俗易懂,是樊登老師在讀書歷程上的經驗總結,既有趣味,也有乾貨,對像初級閱讀者非常有用,於是將這本書推薦了給她。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很多人像秀芳一樣在讀書中遇到不少問題,不小心陷入了閱讀誤區,今天梳理了初級閱讀者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盲區一:讀書=消遣。


很多朋友的讀書狀態不過是興之所至,跟打遊戲、看電影一樣,追求短暫的快樂和虛榮的充實。


上文所說的秀芳就處於這種閱讀狀態,她看書相當有“講究”,只有心情好的時候,才會把塵封在書櫃中的書找一本來看。而且,看書的時候,咖啡是必不可少的,然後懶懶散散地坐在陽臺上,捧起一本書東翻翻、西翻翻。


陽光灑在她的身上,沒幾分鐘,她便拿起放在桌上的手機,將這種美輪美奐的閱讀場景自拍下來,發到朋友圈炫耀一番,配上一句詩:人生難得閒暇處,歲月靜好讀書時。


這種小資生活真讓人羨慕!不到半個鍾,朋友圈點贊如雲,吸引眾多好友圍觀評論,此時的她忙於回覆評論,便把書扔在一旁,忘了“看書”這件事,不知不覺一個下午便過去了。


秀芳自以為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實際上她只是摸過書、拍過書、買下書、翻完一本書而已,這些都成為她炫耀的資本。


這種是“假裝閱讀”的行為,背後是虛榮心在作怪,虛榮心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指一個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榮光來彌補自己內在的、實質的不足,以贏得別人和社會的注意與尊重。


外界的干擾太多、內心太浮躁,讓我們很難全身心投入閱讀,靜下心與作者深度交互,體驗讀書的樂趣。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如何破局?這裡有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遠離手機,讓心靜下來。


因為有了手機,現代人做事情越來越不專注,而且很容易被打斷。


如果不能適度離開手機,註定無法靜下心來,心靜不下來,整個人就會感到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書自然讀不進去。


為保證專注閱讀,樊登老師在書房讀書時特意隔絕一切,直接把手機調至靜音丟到客廳,讓家人不要在這段時間打擾他。


樊登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開始閱讀之前,把該做的事情提前交代好,將手機調靜音放到另一個房間,然後捧起書本心無旁騖地體驗讀書的樂趣。


第二個建議:慢慢堅持,養成新習慣。


萬事開頭難,讀書更是這樣,剛開始不太容易沉下心來。


對於這個問題,樊登老師推薦“2分鐘規則”的方法:由於慣性作用,一旦你開始做某事堅持2分鐘,此時大腦就容易進入心流模式,堅持下去就更容易,目的是讓你更加輕鬆地開始做你應該做的事情,養成一個好習慣。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作家?從一個小目標開始,只要用2分鐘寫1句話,你會經常發現自己寫了一個小時。


想塑造一個健美的身材嗎?從一個小目標開始,只要用2分鐘做5下平板支撐,堅持3天后你就會慢慢喜歡上運動。


想形成閱讀習慣嗎?從一個小目標開始,只要用2分鐘讀一本新書的第一頁,然後不知不覺,你已經讀完前三章了。


養成一個新習慣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開始去做,不僅是第一次,而且是每一次,這跟表現無關,而與持續行動有關。


讓我們放下手機,靜下來、慢下來、拿起書,從現在開始閱讀吧!用人生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影響人生,讓閱讀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成為生活的習慣。


盲區二:盲目追求讀書速度,而不作深度閱讀。


在這個追求高效率的社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快速閱讀”,那些一目十行、一週看20本書的人,自以為在最短時間裡掌握了更多的信息,這樣就能提高效率。


實際上,這是閱讀大忌,他們表面看了很多書,實際上在看過的書中,沒留下什麼深層次的記憶,不能說出書中的精髓。


這跟大腦天生的機制有關,如果想真正地開始閱讀一本書,一定要了解大腦運作機制。大腦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爬蟲腦,第二層是哺乳動物腦,第三層是皮質腦。


當快速閱讀的時候,第一層爬蟲腦和第二層哺乳動物腦已經幫你把大部分的信息過濾掉了,因為它們覺得沒有用,所以並不會把信息傳遞到你的皮質腦——新大腦皮層,因此快速瀏覽的知識無法在大腦中長時間記憶。


再者,一本真正的好書,其作者的思維水平是高於讀者的,速讀適用於認知水平等於或低於自己的作者的書,但對水平高於自己的作者,速讀只能讀懂皮毛。


而真正有深度的好書是作者花費無數心力寫出來的,好書值得一字不差地讀,值得反覆閱讀。


在樊登老師看來,最重要的不是讀書數量,而是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讀書的過程就是人為地弄清楚一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再複雜的書都有一個結構,只要抓住一本書的脈絡和重點,在難懂的書都能夠輕易讀薄、讀懂。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對於如何抓住一本書的脈絡和重點,他總結了一套簡單又極為有效的方法——帶著問題去讀書:


首先,我們在閱讀時,要搞清楚問題是什麼?任何一本書都會有一條主線,不同的書主旨會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找主旨的關鍵就是在書中找到定義這個問題的句子。


其次,熟悉書的寫作背景。一本書的背景知識能夠幫助讀者開闊眼界,讓我們瞭解一個理論的前沿研究狀態是什麼,從而間接地認識到這本書的價值。


再然後,就是一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有哪些解決方案?一本書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論據去證實自己的觀點,這些論據可能是實驗、調查結果或大量案例,這些都是書中很有價值的內容。


一本書真正值得讀的內容只有20%左右,其中這20%中真正與你的目標相關,對你有用的只有20%,因此一本書你只需要找出這4%的精華就足夠了。


樊登老師在書中總結了8條評判標準,我將其歸納為3個類型:分別是:咦?哈!嗯!。


“咦?”是指有點難理解的概念,論證書中主題的知識點。

比如《反脆弱》這本書這樣的內容,把玻璃杯扔在地上會摔碎,把鐵球扔在地上不會摔碎,但沒什麼好處;把乒乓球扔在地上會彈起來,砸的越大力彈的越高。

仔細思考,這三種分別代表什麼?。玻璃杯摔碎,是在不確定的事發生的時候受損;鐵球不變,是在不確定的事發生時不變,這叫堅固;但都不是反脆弱,只有乒乓球彈起來才是,這通過對比深刻闡述了反脆弱的定義——即是在不確定的事發生的時候反而更好。

“阿?”是指某種解釋令你很意外的時候,顛覆以往認知。

有一本叫《這書能讓你戒菸》書中說戒菸最重要的是不要調動毅力,如果調動毅力,那你肯定戒不了煙。戒菸是輕鬆的、愉快的。如果動用毅力去戒菸,那麼證明你潛意識當中任務抽菸是一件好事,你只是抑制住自己不要抽。這跟我們以往的認知完全相反,帶來新的啟發,值得記錄。

“嗯!”是指這個內容有道理、質量高,給心靈帶來衝擊,值得深入研究一下。比如《活好》這本書,這本書濃縮了作者105年的人生感悟,究竟如何活出真實的自己,日野原先生在書中講了三點,一是不在乎身外之物;二是不被他人的評價左右;三是順其自然,不要勉強。

這些內容都應該仔細品讀。


最後,在書的最後部分,一般都會進行價值昇華,指出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從解決的問題到論據再到價值昇華的部分, 這本書的完整框架就出來了,解構一本書,就是這本書的脈絡,讀書才會變得更有效率和意義。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深度閱讀,必然是從淺入深,一層一層進入,一步一步提升的。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很多東西你想深也是深不了的,因為你沒有那個基礎,要麼經常碰壁、要麼井中觀天!


盲區三:只做低效能的輸入,不會持續的輸出。


我們為什麼喜歡玩遊戲、刷抖音和朋友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很簡單,大腦消耗極低,而且在實時獲得反饋,得到實時滿足,這符合大腦的天性。


在認知科學關於人腦的研究裡,有一個結論:人類的大腦生來極其“懶惰”。


腦科學實驗通過核磁共振掃描人的大腦,經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沒有做任何思考任務,大腦的能量消耗也很大,成人的大腦一般是 1.5 公斤,大概佔體重 2 %,但卻消耗了整個身體 20% 的能量。正因大腦耗能極大,所以大腦會自動優化效能,會盡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的偷懶,尋找省力的訣竅。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如果想要在閱讀上獲得成長,就必須跳出大腦的“偷懶模式”,怎麼做呢?


《刻意學習》這本書提到:最有效的閱讀方式,是以輸出倒逼輸入。即是以最終輸出的成果為目標,倒推生成這種成果所需要學習的具體內容,並進行深度學習的一種學習方法。這跟《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所說的“以終為始”如出一轍。


對於職場成年人最好的輸出策略有三個:


第一,利用“思維導圖法”。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說:“要想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應當給他們一種工具,通過使用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模式”。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思維導圖就是這樣一種工具,能夠幫助人們開發大腦的無限潛能,它是一種有助於人們高效閱讀、深度思考的可視化思維工具。


樊登老師一直用這種方法去梳理一本書,他認為這種方法在知識吸收上很有優勢,看起來非常清晰明瞭,而且動筆寫過的內容更容易在大腦中獲得長期記憶。


具體有四個步驟:

一是根據書名或者核心要素畫出中心主題,提煉一個核心的關鍵詞句;

二是根據全書框架,規劃思維導圖的框架結構和分支主幹。

三是將每個章節的關鍵內容進行提煉,篩選出重點詞句,整理在每個支幹之後,抓住關鍵中的核心內容,讓信息更為精簡。

四用不同顏色標記不同點,最好有解釋說明的小插圖,這樣做可以快速地將需要整理的思維導圖和以往的記憶關聯起來。


第二,堅持去寫作。


寫作不僅能促進我們更好的理解消化書籍,提升我們的整合、思考能力,淬鍊我們的閱讀力,而且,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寫講書稿、新媒體文等,如果寫得好的話,文章還能變現,實現正向激勵,讓個人進入“讀書—寫作—變現—再讀書”良性循環。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第三,講給別人聽。


樊登老師說:講書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學習方法。


講書最大的好處是不得不去強迫自己,使大腦經過了多次的運算和激活,讓大腦的神經元聯繫起來,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


在整個過程中,你會主動在書的字裡行間尋找脈絡和意義,然後把它梳理出來,在加上準備的過程當中,專注力比平時更高,這一系列的行為會極度且長久地鍛鍊思維邏輯。最後,根據自己的邏輯和理解,組織語言講出來,這才能將書中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樊登力作《讀懂一本書》: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見的3個閱讀盲區


很喜歡楊絳先生的一句話,“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感去生活”。


願你讀過的書,都會成為你的鎧甲,成為你行走人世間,最溫暖的避難所。


關注@職友圈:說出你的職場故事,助你登上職場巔峰。#我要上頭條##職場達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