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16日12时46分,在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北纬28.24度,东经104.9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此前,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的震级为4.4级。

关于地震

地震是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并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为十几到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为一两次

以当前的科学技术和水平我们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内,地震可能也是无法预测的。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东汉张衡)


一、地震成因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称为地核,中间层为地幔,外层为地壳。地壳由岩石圈构成,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地球的构成


二、地震类型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①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②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③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大约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④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⑤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震源传播示意图

三、地震分布

按时间分布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

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按地震带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世界地震带分布


四、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

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

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五、关于地震的几个记录

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大约1201年7月,近东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坏,死人最多, 估算约达110万。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的8.0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前者确凿一些,包括地震及产生的一系列灾害共造成大约83万人死亡。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预报并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中国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被世界科技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海啸:八重山海啸,1771年4月24日发生在日本琉球群岛中的石垣岛(估计巨大海浪的波峰高达84.7米,排山倒海的巨浪将重量达850吨的整座珊瑚礁抛出2.092公里以上。这次海震所击起的海浪,据测它的行进速度为每小时788.557公里)。

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智利地震(8.9级,因计算方法不同,也有9.5级的说法)。

科普——关于地震一些小常识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记年》,书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通鉴外记注引随巢子汲冢纪年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太平御鉴引此云:三苗欲灭时地震坼泉涌。帝舜时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西方记载最早的地震灾难: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地震。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